遠在百年前的1915年,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主要倡導者陳獨秀創辦了《青年雜誌》,批判儒教和傳統道德思想。之後一系列有關科學研究雜誌、文學著作等譯本,如雨後春筍打破中國青年一代的固有思維,逐步引導青年人獨立思考,一步一步開創和確立中國新時代的文化。今天就讓我們一探運動在書寫方面的革新:白話文和新式標點符號。

一系列雜誌如雨後春筍,打破中國青年一代的固有思維。 陳獨秀曾提出以科學代替宗教的思想,促使闡述科學思想和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刊物大量出版和傳播。
五四運動起源
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令中國學生的思想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而1919年的五四運動則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列強欲將其原有的山東權益轉交日本,引發中國學生和知識分子的強烈不滿,迅速演變成漫延全國的五四運動。
白話文地位初定
今天若說文言文較白話文難以理解和表達意思,相信大家絕不會反對。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雜誌發表了題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為文學改革運動揭開序幕。胡適提出八項主張:第一,須言之有物;第二,不摹仿古人;第三,須講求文法;第四,不作無病呻吟;第五,務去爛調套語;第六,不用典;第七,不講對仗;第八,不避俗字俗語。白話文符合了當時「言文一體」的需求,一句「我手寫我口」,加上五四運動時全中國高呼反傳統、求革新,進一步推動了白話文的發展。

完善中文標點符號
用一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就能讓大家明白:沒有標點符號,往往容易錯誤理解文句的意思。1917年胡適寫信給錢玄同,就標點符號使用問題作出討論,倆人除了參考西方的標點符號外,亦嘗試更改標點符號的形狀以及在文章中擺放的位置等。1918年,《新青年》雜誌正式全面使用新式標點符號。1919年底,胡適、錢玄同、馬裕藻、朱希祖和周作人等向教育部提出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至1920年2月教育部批准了這份議案,新式標點符號便一直沿用至今。



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關係密不可分,適逢今年為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孫中山紀念館現正舉辦「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展出81組珍貴文物和文獻檔案,當中77組展品來自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包括運動重要人物的書信、相片、不同著作的初版本和譯本等,讓觀眾認識運動的經過及對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影響。
是次展覽得外亦透過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師生創作的藝術品,配合多媒體節目,讓觀眾從多方面了解當時五四運動在香港的發展情況,以及現今學生對五四的反思及迴響。
「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2019年8月25日
時間:
平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周末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孫中山紀念館(中環半山衛城道七號)
免費入場
查詢:2367 6373
網頁:hk.drsunyatsen.museum/zh_TW/web/sysm/exhibition/special_exh_may_fourth.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