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天,家中有「小故宮」美號的台灣大藏家、「樂從堂主」曹興誠一次過把15件價值逾十億的骨董送拍香港,其中「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及「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分別在蘇富比及佳士得兩家拍賣巨擘以逾2 億(港元·下同)拍出,前者更以2.94億元連佣落槌,打破中國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
今年十月份的蘇富比秋拍,曹興誠又再出手,把他珍藏了19年的「清乾隆料胎黃地畫琺瑯鳳舞牡丹包袱瓶」釋出市場,蘇富比預期成交價也會超過2億,而這花瓶再早的主人正是香港富豪「大劉」劉鑾雄。文化者找來蘇富比亞洲區主席、中國藝術品部國際主管及主席仇國仕(Nicolas Chow),親自解說這小小的「包袱瓶」何以身價不菲?直教富豪們青睞?

清宮御製 恭親王、「大劉」舊藏
「這花瓶一點不小,它是昔日紫禁城『御作坊』工匠們的絕佳作品,在同類中已算最大,可謂私人收藏清宮藝術品之冠。」仇國仕不忘指正我,並補充指這器物成於乾隆初年,台北故宮也收藏了45件御製玻璃器,但它們的尺寸都比較細,大部分是鼻煙壺。
「無論是台北故宮或北京故宮,沒有一件藏品的尺寸及複雜程度,能與今次這件比擬。」以現存御製玻璃(料胎)畫琺瑯器而言,仇國仕認為,這一件工藝和品相皆最高級別,而製作料胎畫琺瑯器難度非常高,因為需以玻璃熔點相同或接近的溫度施釉,可謂巧奪天工。
「這種施釉(上色)技法曾用於不同的材質,最容易的當然是金屬,因它較容易控制,上在瓷上比金屬更難處理,而最難的就是玻璃,因為你要在接近玻璃熔點溫度時施釉,過程中很有可能會破損。」仇國仕補充指,曾有一件與這包袱瓶相近的器物,瓶上刻了12條螭龍由清宮御作坊研製,雖效果未如理想、有裂紋仍將之獻給皇帝,可見製作這個瓶有多困難。「一件在燒製時已經破裂的器物,仍然很值得獻給皇帝。」

這瓶上有鳳舞紋飾,而香港藝術館有類似的一件「螭龍纏枝花卉囊形樽」,雖是龍紋飾但並非與此為一對。仇國仕指,此物上的鳯紋可能是代表皇后,牡丹上鳯舞翩翩,估計是乾隆皇帝用來取悅皇后,或者更是送給皇太后的禮物。
成於乾隆初年包袱造型 東洋傳入
在外型上,這造型的包袱瓶是在雍正時期傳入的。仇國仕說,敝除瓶上的「乾隆年製」字款,這種用綬帶裝飾造型來自日本,在雍正時期有為數不少類似的外交禮物傳入。
「你可以看到這些紋飾如何完美融入整個設計,紋飾融於器物的足部位置,瓶上的鳳凰形態是向下撲的,每邊也有一個鳳舞紋飾。螭龍紋飾代表皇帝,鳯舞紋飾代表皇后。」
然後,仇國仕侃侃在數這佳作的非凡主人,以突顯它的地位。「首先當然是乾隆帝所有,然後歸於恭親王奕訢所收藏;其後傳至一位生於中國的德裔收藏家巴爾(A.W. Bahr,1877 – 1959);隨後轉至波士頓的白納德夫婦(Paul and Helen Bernat)手中;及至1988年於蘇富比上拍,被香港富豪劉鑾雄買下。他收藏了大概12年後再於2000年售出包袱瓶,成為曹興誠夫婦收藏。」

曹興誠以當時創紀錄的2400萬港元從大劉手上購得此物,19年後再割愛,寶貝已升價十倍。「當年此物幾乎與近年交易的雞缸杯的成交價相約,這是除瓷器以外在中國藝術品中一個歷史紀錄。」
曾被《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評選為二次大戰結束後迄今全球百大收藏家之一的曹興誠,兩年前曾接受筆者專訪,對於釋出珍藏這樣解釋:「我以前是想開博物館或美術館,後來想想太麻煩了。這些東西原放在台灣,因為有地震都是放在盒子裏、復放在保險箱,也蠻可惜的,對它們也很委屈,把它們送拍蠻好的,讓大家都可以欣賞一下。」
預展日期:10月3至7日
拍賣日期:10月8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覧中心
採訪:鄭天儀 攝影、剪接:陳昶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