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詩式流行」 樂隊 per se

「甚麼稱呼也好,總之不要『小清新』!」本地樂隊per se 兩位成員Stephen 和Sandy 異口同聲。因為他們的歌曲風格上有流行有搖滾也有民謠,似乎真的難以用「小清新」三隻字概括這情侶檔組合的音樂。

以自創風格「詩式流行」自居的per se,自言希望在歌詞和音樂上帶給聽眾畫面,像詩人般提供意景。一直渴求在音樂路上尋求突破的他們,今年更以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作為歌曲主題,透過音樂讓聽眾在歷史裏尋找共鳴,為面對未來得到更多力量。

從根本出發 做想做的事

per se 成員 Stephen

per se 是拉丁文,意解「根本、內在」。組成per se 前,Stephen和Sandy 曾共組樂隊:「當時寫歌寫到有點『滑了枒』,覺得想像白紙一樣重頭來過,不要被風格限制。」於是他們在2012年決定組成per se,從概念和主題為根本出發創作音樂。

per se 成員 Sandy

製作首張EP 的時候,per se還處於獨立發行的階段。修讀音樂製作的Stephen從小就立志成為音樂人,大學畢業後順理成章在錄音室裏工作;商科出身的Sandy 當時還在公司裏當「MT」(見習行政人員),後來因為Stephen不斷「遊說」才讓她放手一搏成為全職音樂人:「我覺得她的琴技很好,不應浪費啊。」而Stephen自己也覺得相較起來,還是喜歡創作多於技術上的工作。就這樣,Stephen和Sandy從獨立製作唱片、眾籌製作唱片,最終在2017年簽進了唱片公司,成為唱作人馮穎琪旗下樂隊,逐步建立屬於per se的「烏托邦」。

不設框架 自在做音樂

per se 從一開始就以英文歌作主打,也打破了男女組合的樂隊必然以女性為主音的定律。Stephen 解釋:「其實我在之前的樂隊已經擔任主音的角色,Sandy 則主要負責和音。到組成per se 之後我們就趨向兩人都擔任主音的部分,例如《Wonderline》就是Sandy 當主音的。一般來說,我們都是在寫歌那刻憑感覺決定誰當那首歌的主唱者。」

近年per se 開始挑戰演繹廣東歌,Stephen 笑言與「想賺多啲錢」無關:「製作第二張唱片《Conundrum》時已經想過做廣東歌,我們的經理人Vicky 和阿維(音樂人謝國維)卻反問我們原因。」Stephen 和Sandy 認真地思考,覺得已經在香港做了一段時間音樂,製作廣東歌其實是自然的事,也能為他們帶來新的聽眾群:「其實我們每次製作唱片都把它當作新挑戰,希望跟以往的歌曲有些分別。嘗試以全新的語言創作,是我們當刻覺得想做的事。」於是由于逸堯填詞的《家變》開始,per se 便開展了廣東歌之路。

從個人經驗到歷史 探討時間

由概念出發而創作的per se,歌曲主題總是非常吸引。去年的專輯《ends》探討人生各種「完結」,笑言想不到比這更寬廣的主題,per se 還是在今年發起《Ripples, reflections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計劃,每兩個月推出一首新歌,探討「時間」:「有時工作了一整天,雖然很忙,回家卻不覺得充實甚至有成就感;但如果有天工作時間很短,卻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反而會覺得很滿足。」

他們認為過去幾年在音樂和生活上一直衝,當時未必能從中吸取到養分。現在回看其實是一個學習過程,讓自己學習、同時也了解不同的人是怎樣運用時間,從而把感受投放在這張專輯上。

per se在音樂會前送上新歌《鬥快》,取材的歷史事件是於1971年9月18日推出的史上第一個杯麵。
現代人選擇杯麵無非貪方便,省下時間以處理其他事情。per se用三分鐘以緊湊的音樂陪聽眾「淥杯麵」,同時希望聽眾思考時間是否真的有被「省」下來。
(圖片來源:per se《鬥快》mv截圖)

然而很多音樂人已探討過關於時間的主題,他們便挑選冷門的歷史事件作為每首歌的創作意念。歌曲推出當天,就是所屬歷史事件的發生日期。

Stephen笑言選擇以這樣的手法構思主題,是因為個人經歷已暫時耗盡在以往的創作上:「《ends》是講述個人從小到大的經歷。一年後的現在,我們暫時未有新的經歷,所以選擇以不同歷史事件和時間性的經歷作為題材。雖然不像上隻唱片一樣跟自己有直接關係,但我覺得不同歷史事件都會跟我們有連結,找到用得着的意思和共鳴。」

穿越時代的反思帶來希望

像今年五月推出的《波雅斯》就是取材至十九世紀的一宗「世紀大騙案」——英國人Gregor MacGregor曾為國家打仗,得到皇帝賞賜他一塊土地。那裏風景雖美,卻完全沒有港口、城鎮等基本建設。Gregor不甘心土地無法被運用得宜,不但把「國家」命名為「Poyais」(波雅斯),更向英國宣稱這是一塊「福地」,誘騙國民投資。結果信以為真的英國國民乘船到達後才發現真相,更因缺乏支援而死亡。

《波雅斯》的概念交到填詞人周耀輝老師手中,令歌詞充斥「被承諾但未實現的烏托邦」的失落感,激昂的編曲造成的反差令人感嘆。對比現在的社會狀況,也許就明白他們所說的「從歷史裏找到共鳴」:「我們也沒想過最後歌詞會是這樣,但經過現在社會發生的問題,每次唱起來都會有新感覺。我在歌裏反覆唱着的一句歌詞『犧牲一切多可怕』,讓我每次都能投放情感。」Sandy說。「現在香港的狀況就是離理想的世界很遠,但我覺得這首歌教我的就是要繼續追。就算到老年也可能未追到,像沒完結的賽跑,但我們永遠都是憧憬着向美好的地方進發。」Stephen補充。

在這個週末舉行的音樂會《Through The Branches》是計劃的最後一章,來自計劃推出的第一首歌曲《Branches》裏的一句歌詞。以此命名除了首尾呼應,也藏着per se希望傳遞的訊息:「每個人都像樹枝在尋找自己的路。而沒有樹枝會長得一樣的,因為路是自己找的,抄襲不來。最後每人走的路都不一樣,長成的大樹就會很漂亮。」per se當晚除了分享新歌,也希望聽眾思考時間對自己的意義:「現代人常說自己沒時間做這、沒時間做那。我們認為其實是視乎怎樣為事情prioritize(排序),希望我們的音樂能令大家重新思考甚麼才是『重要的事』。」

per se 《Through The Branches》音樂會

日期:2019年10月5日(六)
時間:20:00
地點:Music Zone @ Emax (All Standing)
地址:香港九龍展貿徑1號
詳細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07518389904982/

撰文:熊天賜
攝影:陳昶達、熊天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