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平權」一詞在香港乍聽之下仿似陌生,單從字義上解釋不就是文化上大家擁有平等的權利嗎?西方多國其實一早就為視力或聽力有障礙、不同年齡或需要的人士,讓展覽或文化藝術有關服上顧及其所需,盡可能讓大眾均能享受當中的樂趣,在亞洲地區港、台兩地的「文化平權」情況又是如何?
月初,港、台兩地的部分相關人士聚首於台北的「第一屆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各自講述了現況及分享經驗。文化者綜合了部分座談會的內容,讓大家也了解到港、台兩地現時的「文化平權」情況。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軟、硬件平權
現任台北故宮博物院教育發展處教育推廣科科長的康綉蘭女士,分享了台北故宮較少人知道的平權故事。康科長指:「文化不是福利是權力,概念上,不管身障、心智障礙、老人、孩子都是多元象徵,不要用障礙判別或歸類。就像種族、語言、生活差異,都是多元的一環,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態度上對待所有多元象徵,會有更多同理跟包容。」原來台北故宮在1973年就在偏鄉做巡迴,甚至到各縣市及矯正機關服務,為台灣觀眾服務,讓孩子到博物館之前,能有展前教育。

她們主動連繫弱勢邊緣的觀眾,並舉例:陽明山上有個教養院,有自閉、腦麻、多重障的孩子。台北故宮主動拜訪院長後得知,他們覺的故宮好高級不敢去,怕孩子弄壞展品,又怕孩子到故宮後受到不同對待、遭受奇怪的眼光。至今台北故宮跟他們合作兩年,透過表達性藝術治療、易讀易懂手冊,透過溝通和跟事先理解,和保育員還有職能治療師溝通去解決這個問題。
除此之外,硬件上台灣亦有了「新故宮計畫」。為求做到對大部分觀者友善,館內原有很多不及格的設施、展櫃的高度都重新調整。康科長指出:「當媽媽帶孩子推嬰兒車或有人輪椅要進館內是可以的,但路線非常曲折、非常不友善。如果有表演,坐輪椅的觀眾就必需早點到,通過內部種種路線才能抵達展廳,離開也是需要經過重重障礙。」但台北故宮就硬件上因為面臨到文資(文化資產、古蹟)問題,整建上會有一些嚴苛的挑戰,暫時仍續步改善中。
以去年為例,在台北故宮 75% 都是國外遊客的情況下,她們選擇也要對本地觀眾有所承擔。針對故宮的展品,規劃活動提起觀眾的興趣從而願意到台北故宮參觀,希望讓台灣觀眾再提升 10%,這一點可以說是外地與本地資源上的平權。
香港西九文化區的平權
而回看香港,近年將續步落成的西九文化區,2009 – 2010的時候就通達政策做過公眾諮詢,2013年底就嘗試在節目方面提供通達服務成立團隊,在香港文化機構中,亦是首次有集會讓全體職員一起做通達相關的事情。香港西九文化區的無障通達項目統籌楊慧珊女士指:「很多人覺得障礙者的服務是福利不是服務,但傳統的角度需要改過來。從權利的角度出發,所以政策也是從平等的角度去訂定。」
王長華、陳彥璘、楊慧珊、葉璞1.jpg?fit=640%2C427&ssl=1)
她坦言香港普遍「文化平權」意識不高,其實在香港「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早於2008年生效,但知道的人還是不多。而西九文化區由設計到興建時的標準已經改變,公眾期望會越來越高,所以她們亦設定一些更高的標準,做就一些新的機會和概念測試。
她舉例:香港售票機有時會看到高低不同的情況,原意是方便輪椅人士。楊女士指團隊覺得每個人都能用同樣的售票機很重要,不希望輪椅族永遠只能用最旁邊低的那個,所以團隊就同意統一所有售票機高度。在軟體的無障礙模式,選擇這個模式觸控的高度都在120公分以下,可以檢視也可以用,兩個取票機都可以同一時間使用,參考了國外做法,以此為標準讓大家能用相同的售票機。
此外,未來的場地她們也會加入一些香港法律沒有要求的設施,例如讓口述影像員可以在口述影像室中工作,這在2023年開幕的劇場裏面也會有,盡可能讓大家都能體驗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