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 the women, to the mothers, to the daughters, who hear the music bubbling within, please speak up. We need to hear your voices. - Hildur Gudnadottir
時隔20多年,冰島女作曲人Hildur Gudnadottir憑着《小丑》,成為歷史上第4位女性獲頒奧斯卡最佳配樂獎。早前她已經成為金球獎和BAFTA首位獲獎的女配樂師,如今又再下一城,證明外界對其創作的肯定。

若然將《Bathroom Dance》從電影中抽離,它仍然是一首可以獨賞的現代舞曲。相比電影中其他的樂曲,這一首的拍子沒有特定的規律,很容易聯想起現代舞的樂曲,因此Joaquin Phoenix的即興跳舞無疑是落入Hildur Guðnadóttir的「設計」之中。
聽着配樂 即興跳出「浴室舞」
現年37歲的冰島音樂家與大提琴家Hildur Guðnadóttir投身創作接近20年,在過去一年,她已經成為一線影視作曲家。近期還憑着為HBO神劇《切爾洛貝爾》的配樂《Evacuation》奪得人生首個艾美獎。她創作的獨奏大提琴作品經常被用作電影的配樂,例如在電影《Prisoners》、《Sicario》、《The Revenant》和《Arrival》中也能聽到她的作品。
電影配樂一般在拍攝過程中或完結後才譜好,但《小丑》的配樂卻是例外。
聲音不僅是畫面的必然產物,它將成為主題,成為動作的泉源。「浴室舞蹈」這一幕是整套電影的轉捩點,講述Arthur在殺死襲擊他的青年後落荒而逃,跑到浴室後,背景突然奏起蒼涼的大提琴,蜿蜒弦音在空氣中繚繞,鏡頭就徐徐落在Arthur的雙腳,然後他就不自覺地舞動起來。在這場「儀式」完成後,Arthur才真正轉化成小丑。
導演透露,在原來的設定中,Arthur到達浴室後是迅速棄置他的衣服,然後換裝離開,企圖毀滅證據。但Joaquin Phoenix質疑這些行為都不符合小丑的性格,於是導演就即場播放Hildur Guðnadóttir的創作《Bathroom Dance》激發大家的想像。這是Joaquin Phoenix第一次聽到Hildur Guðnadóttir的創作,而這支浴室舞就是他對樂曲的即興回應,亦改變了整部電影的走向。

配樂於電影開拍前創作
在Film School Rejects的訪問中,Hildur Guðnadóttir表示:「導演請求我為這部電影配樂時,只向我提供劇本,然後就希望我立刻動工創作。」她單憑自小對小丑的認識,然後嘗試鑽進他的腦海感受他的狐寂,繼而創作出《小丑》的配樂。在整個創作過程,她對電影角色設定和分鏡設計都一無所知。

在毫無參照的情況下讓配樂家有更多的空間去用音樂說話。普通的配樂創作需要與音樂編輯設計同步點(Sync Point),即是音樂的重拍在那些時間點需要與畫面或動作同步,主要用作維持兩者之間的節奏。但以電影結尾的情節為例,小丑重傷後緩緩站起,但配樂的急促作就像暗中扶他一把,帶出雙重意味。由於配樂《Call Me Joker》是事先創作的關係,它的重拍沒有硬生生配合主角的動態和剪接,感覺更像主角和配樂交替主導權。
她表示,有時候導演在拍攝前會播放她的作品,讓演員或劇組感受樂曲中的情感,刺激他們的創作,相輔相成。著名配樂家Hans Zimmer為《Interstellar》配樂時也是在毫不知情下譜寫主題曲,然後導演因為受到樂曲的感動而續寫餘下的故事。

在設計其他場景時,Hildur Guðnadóttir的配樂就如設下命題,讓演員自由地理解和詮釋。在地鐵襲擊的一幕,會聽到類似大提琴的獨奏,這是一首低調和寂寞的單曲,但實際上,在大提琴背後有一支樂隊在演奏,它是隱藏的,演員無法真正聽到它,但是他們能感覺到它的存在。
有人說「一首好的電影音樂,在電影中並不會喧賓奪主」,似乎也不是絕對。雖然《小丑》配樂在電影主題的參與度比其他電影高,但從整體的成效上也是可觀的,這樣的創作模式,確實為未來的配樂發展添加了一些可能性。
電影《小丑》的是非顛倒、渾沌荒亂並沒有把我們嚇壞,因為大家都見慣荒誕。筆者誠然對Joaquin Phoenix所演的小丑(Arthur)感到驚喜,它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至今仍念念不忘,就算現在看見他原來的面孔,也抹不走他戲內顛喪的形象。在讚美joaquin Phoenix的演技與Todd Philips的執導能力的同時,Hildur Guðnadóttir的配樂也是功不可沒。
撰文:陳昶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