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角荔枝窩一連四天「十年一會」的慶春約太平清醮剛過不久,錯過了的朋友還是有機會感受一下這香港邊境大地的獨特魅力。《在地》陶藝節2019 策劃及策展人張煒詩,早前率領一眾陶藝家回歸荔枝窩這座客家村落,細看那「鄉村與城市」、「自然與現代化」之間取得的平衡,以陶藝創作各自表述。

《在地》陶藝節2019 策劃及策展人張煒詩

在我看來整個展覽給藝術家的彈性太大,以致作品都太自己了,所以以展覽看,還不如分開個別地看。展覽一入門曾章成的《清醒夢》系列,說讓觀眾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作品,以我解讀就像是上一代享受了樹林的恩惠,而妄顧了下一代享受了樹林恩惠的福份,樹林都燒光燃盡,甚是蒼涼。

曾章成作品《清醒夢》系列

而李慧嫻的《他山(二)——賣飽者言》反而讓我chill了一下,一座座麵包山上,為獨一座躺了個胖泥偶,也是難得悠閒之景,令我相當羨慕。而將枯山水放在黑色反光面上,反而有點以假亂真,確是巧思,不過水都黑掉了。

何敏儀藉作品《印·記》探討生命,欲道:「不在乎長久,卻在乎珍惜此時此刻的擁有。」四個白色方體不知大家覺得眼熟與否,將大家童年回憶的紙球改成了瓷器,可就不能一如既往的拋高互掉了,不經不覺此刻擁有的回憶卻是彌足珍貴。

何敏儀作品《印·記》

令我覺得最有趣的莫過於張煒詩的《收成中》,感覺一件作品道盡多年辛勞。雖然她本人說作品做起來不怎麼困難,不值一提,但我看上去卻是一個最好的總結。因為香港大學的「永續荔枝窩計劃」,張煒詩受觸動,如今一手包辦了「在地」當代陶藝展和「尋田.探土」荔枝窩藝術計劃展,可謂粒粒皆辛苦,如今作品放到最後,這交代亦十分完滿。

張煒詩作品《收成中》

可能你會問這都跟荔枝窩有何關係,其實除了不少作品都用上荔枝窩的物料外,我覺得地點只是擔當了一個提問的角色,陶藝家們以作品告訴了我們到過荔枝窩後的所感,並希望去看的人感受到那裏的寧靜,而我們活在紛擾的都市正正可以好好對照反思。

《在地》陶藝節2019 ──「在地」當代陶藝展暨「尋田. 探土」荔枝窩藝術計劃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2020年1月5日 (每日開放)

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8時

地點: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L0藝廊及L1藝廊

撰文、攝影:余日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