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風格就是我最強烈的風格,我生而為挑戰美學常規。」──激浪派先鋒藝術家 John Armleder
疫情肆虐香港藝壇也變得冷冷清清,許多美術館、表演場地、畫廊都關門,連三月的國際藝術盛會香港Art Basel、Art Central、第48屆香港藝術節部分節目等都取消,但仍有畫廊逆境中堅持營運。無他,因為部署的展覽太有份量,不希望令藝術家、大眾失望。

例如位於中環的畫廊Massimo De Carlo,首次為瑞士當代前衛藝術家John Armleder 舉行個展《Clown’s Way》仍繼續進行,但須預約。早陣子Armleder 本尊更接受 #文化者 專訪,談他半世紀的藝術宣言和創作理念。

「辦展覽首先為了自己」
「我辦一個展覽首先是為了我自己,我想加深或改變自己對自己作品的認識。」談到在香港首展,Armleder 興奮地談創作初心。
.jpg?fit=768%2C1024&ssl=1)
五代都經營酒店的Armleder 沒有子承父業,他自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已在藝壇相當活躍,創立了Groupe Ecart 把Andy Warhol 介紹到歐洲,也是「激浪派」(Fluxus)的台柱之一,深受音樂家John Cage 的影響。如果有去威尼斯雙年展的朋友,對Armleder 這位策展常客一定不會陌生,他是那一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也是瑞士藝術界舉足輕重的教父人物。
.jpg?fit=1024%2C346&ssl=1)
激浪派(Fluxus)來自英文Flux 的字根,意思是「流動、溢出」,由立陶宛出身藝術家Jonas Mekas 在1961年提出,是20世紀60年代初出現的鬆散但激進的藝術組織,他們提出了很多新的藝術主張。受到杜尚(Marcel Duchamp)的影響,激浪派藝術家大多主張反商業甚至反藝術,強調概念而非成品的重要性,要在藝術大海捲起革命的潮浪,宣傳生活藝術。
為了讓更多大眾可以參與,激浪派不只致力於視覺藝術領域,還糅合詩歌、音樂、舞蹈等領域,作出各種跨界的嘗試。
Armleder 一直以「無招勝有招」馳騁藝壇,沒有固定風格的他稱這種風格為「超級市場形式(supermarket of forms)」,他的作品涵蓋雕塑、繪畫、行為藝術和裝置,質疑傳統與主流,也非常具實驗味道,加點幽默與諷刺。

小丑既幽默也反諷
是次展覽名稱為《Clown’s Way》,也玩味十足,他自比創作如小丑本質,既幽默又反諷。其中兩件「家具雕塑」系列作品《Candy Clown》和《Chills》,將生活用品與藝術產生關聯。還有以「水窪繪畫」(Puddle Painting)技巧創作的《Spare Part》,作品結集大量不同類型的油漆,當中加入了閃粉和不同裝飾品,營造了不同質感與無法預測的化學作用。
.jpg?fit=1024%2C768&ssl=1)
另外,你又會看到Armleder 以最拿手的「傾倒繪畫」(Pour Painting)創作的《Lake Placid》,當Armleder 從上方將油漆倒在畫布上時,地心吸力令自發形成一幅抽象作品,偶然性及混沌感成為一種有趣的創作方法。
人應該為自由而戰
Armleder 記得,他10歲開始創作,是替一所教堂畫宣傳大海報,自此他就決定不受制於任何人。「我一生只想做我愛做的作品。」Armleder 一臉認真地回憶。年輕時他曾為拒絶當兵而被囚數個月,說起這段經歷他仍一臉無悔。「人應該為自由而戰。」他說。
1986年代表瑞士參加威尼斯雙年展,Armleder 也算是最早的Slash 族,既是行為藝術家、畫家、雕塑家、藝術評論家,也是策展人。對此,他一臉不在乎的說:「我只是一直做自己。」
.jpg?fit=1024%2C768&ssl=1)
John Armleder 香港個展《Clown’s Way》詳情:
日期:即日至3月5日(除星期日外)
地點:中環畢打街12號301 3 Floor畢打行
時間:10:30 至 19:00
免費
PS:請電郵 hongkong@massimodecarlo.com 或致電 2613 8062 預約參觀。
撰文、攝影:馬如風 (部分圖片由MASSIMO DE CARLO畫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