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收藏品有甚麼準則?首先當然要看看銀包夠不彈藥啦,哈哈!」沒想到眼前三位西裝筆挺、舉止端莊的收藏家竟也有風趣幽默的一面。他們是「敏求精舍」的成員,其會素來作風低調,予外界一種神秘的感覺,適逢會舍踏入甲子之年,於香港藝術館舉辦「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周年」展覽,成員們罕有地接受訪問,與公眾分享他們的收藏之道。

敏求精舍成立於1960年,是國際級的文物鑒賞組織,匯聚香港各界收藏家,包括銀行家、航運家、醫生、律師、會計師及其他專業人士。成員們的藏品範圍豐富,且水準甚高。本着「好古,敏而求知」的精神,會舍成員們致力鑑古求真,鑽研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推廣中國文化藝術。是次展覽的主題為「聚道傳承」, 籌委會主席陳永達解釋,「道是道德,收藏古物非注重財富與器物的累積,而是講求個人的修道進德,而傳承就是希望將精神傳下去、發揚光大。」

今次展出的藏品共有300多項,遍及多個範疇,書畫方面涵蓋明清時期沈周、文徵明等人的作品,近代的有張大千、吳冠中及周綠雲。文物類別則包括歷代陶瓷器,還有明式家具、玉器、玻璃、金屬、織品等等。展覽原定於去年12月開幕,但因疫情關係延期多次,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鄭煥棠笑稱眾人的心情就如「待嫁姑娘」般,婚禮已經一早籌備妥當,只剩下漫長的等候,期待大喜之日來臨。
以「壽」為題展示喜慶古物 強調展品出處
為了慶祝敏求精舍六十大壽,展覽特意精選出一些帶有吉祥、喜慶寓意的藝術品來添喜氣,當中黑地綠釉芝仙祝壽尊是敏求精舍成員陳永達的心水之選,「芝仙」顧名思義就是靈芝與水仙,蘊含健康長壽的祝福,「它的形狀姿態很漂亮,好像一個美人站立在你面前,十分優雅美麗。」陳永達強調這件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於其顏色,「瓷器很多時都是紅色、金色,而它是黑地綠釉,十分特別。」相傳雍正很喜歡此色,這件作品就是他本人親自主導燒製而成的,「所以我覺得雍正是清朝皇帝之中品味最好的一位。」

另一喜慶瓷器粉彩福壽雙全團花紋碗,是陳永達另一件心頭好,它體積雖小,但做工精細,外壁以粉彩繪團花五組,每組均包含蟠桃、紅蝠等元素,有「福壽雙全」的寓意。「清朝時,一位洋人在中國海關當高層時收藏了這件作品,後來又經過不少大收藏家之手,最後輾轉成為我的收藏品。」

敏求精舍會員鍾棋偉強調,敏求精舍十分重視藝術品的真偽,他們會盡力去追溯每件古物的來源、背景,以及過往的買家資料等等。因此在是次的展覽中,沒有一件是來歷不明的展品。鍾棋偉隨即以乾隆穿着去祭天的藍色龍袍為例,「這件龍袍是我在倫敦買的,相信是當年庚子權變,英國人在天壇駐軍,英軍在當地順手牽羊拿走的。其後這位英國軍人調職去了印度,在當地參加一個化妝舞會,他自己穿了這件龍袍出席,還拍了不少照片,有相為證,估計他後來急於用錢才轉賣出去。」其考究之仔細,讓人放心欣賞的文物絕對是真品。
首度展出外銷藝術 匯聚多位近代畫家作品
成立一甲子,敏求堅持不斷進步和改變,期望每次的展覽都能為公眾帶來新的驚喜與啟發。今次展覽他們首度增設「外銷藝術」類別,展出油畫及銀器等的近代外銷藝術品。鄭煥棠館長解釋道,19世紀攝影還未盛行,不少外國人來到中國做生意,總愛購買畫作為紀念品帶回家,讓家鄉的親人及朋友一睹東方的色彩。
中國畫作大多不求形似,講求神似,與西方畫法大相逕庭。然而,當時不少中國畫家為吸引外國買家,都會學習西方的透視畫法,以油彩作畫,有些畫家因為不熟識西方畫具,會以「揸毛筆」的手法來握油畫筆。他們筆下的主題大多圍繞着中國民生、貿易情況及港口風景等,有時更破格繪下行刑、花艇的畫面,目的是滿足外國人獵奇心態。

除外銷畫之外,多位現代藝術家的畫作也是必看展品。敏求精舍現代中國畫組負責人特別介紹,會舍裏一位已故會員范甲先生所收藏的四張畫作,「范先生與他的太太,一個作畫,一個寫字,兩人都非常喜歡書畫藝術。」兩人與不少畫家都是朋友,「吳冠中、 張大千、傅抱石及趙少昂,在現代來說是藝術界的『Rock star』。」
四人各自以范的堂名「萬梅堂」為主題贈畫予范先生。每張畫各有千秋,風格、技法迥然不同,是一個藝術時代的見證,也是文人間友情的記錄。
敏求精舍現時有三十餘位成員,前些年亦有數位較為年輕的新會員加入,「其實不止香港,國際上都開始多了年輕的收藏家。」三位異口同聲地表示,很希望吸引年青人進場觀賞,提升他們對中國古物的興趣。陳永達更分享自身經驗,「80年代起,我常常去中文大學、香港大會堂看展,起初純粹是欣賞,後來才開始收藏,愈儲愈上癮。」鼓勵更多人投入鑒藏世界,相信就是「聚道傳承」的理念。
其他精彩展品:
「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周年」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6月16日
時間:10:00am – 5:00pm (逢星期四休館)
地點:香港藝術館3樓中國文物廳及外銷藝術廳
免費入場
***展覽開放時間或因疫情影響而有所變動,最新資訊請留意香港藝術館網頁hk.art.museum
撰文、攝影:張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