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院道沿斜坡直上,走到第二街十字路口,日照恰好分隔出車道和旁邊的巷弄﹐「天寶樓扎作」正落在小巷裏,門口列起了鬼王鬼卒千軍萬馬,準備趕在盂蘭節出巡。

夏中建正在店內趕工,接過色紙就自動波左翻右疊,轉眼就將紙由2D變3D,這是經過四十年磨練的功夫。花香不在多,小小紙作,一份敬意,就圓了先人一生的心願,夏中建說做紮作其實很人性、很有人情味:「我們做紙紮是給別人心靈的安慰,在世的人也安心,是很人性的工作。」
輕的紙紥 濃厚的人情味

夏中建是已故獅王夏國璋的兒子,四十年前,他沒有繼承父親的衣缽﹐而當了個金融界白領。後來四壁環繞的辦公室讓他覺得侷促,於是決定外闖,嘗試為父親武館報廢的獅頭做翻新,後來更拜花燈大王梁有錦為師學做紥作,從此成了香港紮作業中的師傅。

從業近半個世紀,夏中建說自己不愛當工廠妹,希望紙紥品都是為先人度身訂造,「如果他生前喜歡的東西,死後都會帶下去,所以做紙紮有很多考驗給你,你想不到的都會在你面前走出來,蜥蜴、蟹蝦都有人做。」平生素未謀面,憑一份訂單就可以大概知道先人的個性,準過坊間心理測驗。
一直覺得紙紮是關於神鬼的玩兒,夏中建就笑言其實做紮作很人性,「如何叫向人性方面去想?例如秦始皇擁有千軍萬馬,去世後便整了秦俑、馬車,是一模一樣的道理。」他試過為梅艷芳紮紅館、樂隊、影音器材;又試過為黃家駒做演奏級鋼琴和電結他;更有趣的是幫灣仔之虎疊馬,紮手下和開山刀,再搭兩位美女一同歸西。


做紙紮除了講人性,也要追上時尚,夏中建就開始數起天寶樓的「家珍」,選單齊過街邊店,「現在時代一點,最暢銷是按摩椅,我們做紙紮也要跟上時代走,以前師傅教我們做一部電視機背脊這麼厚,現在跟着做有人買嗎?我們現在有出iPhone、手機、電腦、手提電腦、微波爐、光波爐、電飯煲。」


夏中建越說越起勁,坦言做到今天依然有癮,而能讓他堅持的是紙紥背後一份對生命的尊重和一個心靈的慰藉,「基本上做紮作就是一個心靈的慰藉,如何安慰先人和在世的人的心態。譬如仙人生前很喜歡某品牌的跑車,因為經濟不許可而買不起,我們可以替他做一架紙紮跑車,就當還了他的心願。」

做紥作不僅填補了先人生前的遺憾,也為在世的人求心安,夏中建就遇過一位得到了千億遺產的客人,因為先人留下了一座別墅給他,他也想還先人一座別墅,就拍下屋裏所有的傢俬,然後托夏中建還原,「燒完紙紮、念完經,用不了多少錢,但他的心靈得到安慰」。
物輕情義重,夏中建很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網上送殯? 不了
與紮作共生大半輩子,現在夏中建更包辦棺木和殯儀,他直言自己一直抱住開放的態度面對不同的時興和變遷,惟獨現今興起的網上送殯是讓他無法接受,他正色道:「道家思想所說的是『慎終追遠,敬天法祖』,現在你去一個電視機前鞠躬,甚至放下電話鞠躬就可以了,這完全是失去了我們中華民族對宗教、神靈和祖先的敬仰。」
說到底,因為他特別重情,所以才為自己設下這些底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已經很疏離,有時候只會喜慶的日子會見面,而下一次齊人見面可能是送殯,如果再用網上送殯送祭品,會讓人的關係便疏離。」
,大的可以有兩三層樓高-1024x683.jpg)

夏中建顧完人還要顧鬼神,盂蘭節將至,他又要忙着點算在盂蘭節用的紙紥品,樂此不疲,「大使、鬼卒四個、判官一個、幡燈、幡亭、寶珠、寶蓋和紅馬…」問他盂蘭節後有甚麼搞作,他就豪言已經準備好再破自己2017年的世界最大型的吊掛花燈的健力士世界紀錄,「期望下年疫情過了,可以展示給大家看。」
有逾10年紮作經驗,將來有望繼承父業。-1024x683.jpg)
撰文:陳昶達
攝影:陳昶達、廖偉洛、陳恩慈
剪接:陳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