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好,因為你可以不用選擇甚麼。這兒有一種不相干,那也算是一種自由吧!」——古蒼梧《舊箋》

香港重要學者、作家古蒼梧今晨(11日)被好友發現在家中離世,享年76歲。

古蒼梧原名古兆申,1945年於廣州出生,1949年隨父母移居香港,與小思、陸離、石琪等同為戰後第一代在香港成長的作家。他自中學時期已開始進行創作,第一首新詩就發表於《中國學生周報》,其餘作品散見《素葉》、《文學與美術》、《羅盤》等文藝刊物。1965年,古兆申入讀創建不久的香港中文大學,就在這時期,熱愛文學的他與胡菊人等好友創辦文藝雜誌《盤古》,並開始用「古蒼梧」作為筆名發表文學作品。

他早期主要從事中國新詩的創作與文學評論,與黃繼持、張曼儀等合編《現代中國詩選》、《中國新詩》等書,亦與戴天共同於創建書院主持「詩作坊」,介紹五四以來中國新詩的發展情況。1970年,古蒼梧赴美參加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的「國際寫作計劃」,之後又到法國修讀哲學及法國現代文學。

1989年,文化界出現了一份備受關注的刊物——《文化焦點》,除了文化相關的新聞,創辦人邵善波還在報刊加入了政治話題。刊物免費派發一期反應熱烈,後期定價十元,未知是否價錢緣故,只辦了五期便宣告停刊。古蒼梧對此深感可惜,認為要一直免費派發才不會被剎停,他更提出了三個讓刊物能夠長做長有的條件:第一要夠廣告、第二是前期要有金主和印刷精美、第三是政治議題不能太具爭議性。乍看現時媒體陸續停更,古蒼梧對刊物前路的見解,可謂行得好前,甚具遠見。

古蒼梧曾創辦及編輯多本刊物,包括《八方》、《文化焦點》等,他擔任《明報月刊》總編輯時適逢九七,於是圍繞「文化回歸」的主題策劃專題,連載金庸與池田大作的長篇對話錄,思考中國文化所面臨的挑戰。近年他著力於崑曲的研究與推廣上,曾先後為浙江、蘇州、上海等崑劇團改編崑劇作品,是眾所周知的崑曲專家。

據古蒼梧好友所述,他早兩天曾腸胃不適,食慾不振,以致身體變得虛弱。古蒼梧生前獨居,自昨午與好友見面後,夜晚起電話無人接聽,懷疑在家裏摔倒。直至今早朋友上門探望,才發現他倒在地上。

古蒼梧一生屢次遠赴歐美,為香港文化帶來跨越國界的多元視野,余秋雨、王安憶等人曾為他編選厚達數寸的《古蒼梧集》,涵蓋詩歌、散文、小說、劇評與崑劇劇本。他一生數十年對學問不停求索,過程中雖曾歷經動蕩歲月,卻依舊忠於自身,持續創作至晚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