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的本質其實是酷兒(Queer)的。」假如queer的本質是流動曖昧、與別不同,那麼或許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點queer的特質。屬於真實自我的一部分卻不受世俗認同,藏身櫃中的疙瘩落在二元世界觀下,只能尋求另類的宣洩空間。
WMA與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以「WOMEN我們」為題策展,一語雙關地點出「女性」及「我們」的要旨,將表面上的「他者」與「我們」連繫起來,聚焦女性主義、性別多元等議題。展覽第一章「女也彳亍」由梁凱瑤策展,以離散queer的經歷,思考主體性與歸屬感。六位當代藝術家——陳漢聲、黃孟雯、權希樹、Madeleine Lim、潘浩欣和TT Takemoto,分別以裝置、影像、攝影等不同藝術形式,尋找性別身份的多元性。

甫訪展廳,迎面而來的首個感官刺激並非源於眼球,而是短促而不規則的嗞嗞聲。來自台灣藝術家陳漢聲的作品《是青春-萬年青》(2020),紅綠相混的花瓣裝置,偶爾會突然扭動,一如垂死之際的痛苦掙扎,與底座磨擦發出刺耳的聲音。在不鏽鋼盒子上,一條條抓痕暗示了掙扎的時日與深度。

陳漢聲借此作品紀念「玫瑰少年」葉永誌,這件轟動的事件發生在2000年,當時就讀國中三年級的葉永誌,因表現出「女性化」的傾向而遭欺凌,曾被數位同學在廁所強行脫下褲子「驗明正身」,令他不敢在下課時間獨自上廁所。結果某天他被發現在無人的廁所裏倒臥於血泊之中,送院後不治。事件引起台灣社會對性別教育的討論,促成《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頒佈。
葉永誌離逝後,其母陳君汝將他生前親手栽植的萬年青放在客廳進行紀念。陳漢聲以此為藍本,在春仔花藝術家施麗梅的指導下,融入長輩過去多「躲在房間裏做春仔花,不給外人看」的私密概念,以「青」指涉萬年青,「春」指涉春仔花,創作出這次作品。在紅與綠、花與草、真與假、甚至男與女等看似對立的指涉中,將二元化為同一,喚起觀眾藉由凝視,對性別、生命與時間進行思考。

展覽中另一作品《美暎 “Leymusoom” 金》(2021)由韓國藝術家權希樹創作,權希樹生於虔誠的天主教家庭,目睹家庭勞動者在疾病和哀痛之際仍須恪守其性別賦予的角色。其後她創立了女性主義宗教組織Leymusoom,鼓勵信徒成為積極的實踐者。2019年,她得悉外婆罹患癌症後,創作方向大幅轉變,開始思考如何能為生活被癌症打斷但仍然活着的外婆創造儀式。
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她創作了一個數碼化的宇宙,以三維掃描在虛擬世界中重構母親的形象。在一分多鐘的錄像裝置中,一名裸身的短髮女性在茫茫宇宙中行走,臉帶笑容,身後泛起深藍色調的泡沬與銀河。權希樹在這個數碼宇宙建立出個人的烏托邦,運用科技與祖先連繫,模擬他們的生活,使當中的靈性交流變得形象化。
在性別之外,國族文化的身份同樣影響自身歸屬的建立。藝術家Madeleine Lim將三名新加坡女同性戀者移民至美國紥根的故事拍成紀錄片《三番叁巴醬》(1997),結合劇本化的場景、介入式拍攝、詩歌、訪談和新聞短片,對國籍、種族和性坦率刻畫。這部紀錄片在外地屢獲殊榮,卻在1998年被新加坡政府禁播。2020年,新加坡政府頒佈一項臨時豁免禁令,允許電影放映,但只有包括Madeleine Lim母親在內的33名觀眾能夠觀看。
流動不明的身份看似屬於小眾,其實卻在我們日常各處潛藏。正如陳漢聲回憶,2020年台灣面對疫情時,全世界的口罩變成稀有的必需品,一個小男孩拿到粉紅色口罩卻不敢用;又如近年面臨移民潮的香港,離散各地的香港人或許也經歷着曖昧的文化認同。展覽將queer的掙扎化為具象的呈現,觀眾站在作品前凝視,看到的除了是女性、queer的生存空間,也是整個世界在二元價值觀外的可能性。
《WOMEN我們:女也彳亍》
展期:即日起至2022年3月13日
時間:中午12時至下午7時(星期二至日)
地點:WMA Space(中環永和街23-29號俊和商業中心8樓)
預約:https://bit.ly/3tHNCKF (因疫情關係,展覽開放日期以大會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