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疫情緩和,香港藝術館於上月底重開,並推出多個新展覽,配合藝術科技的趨勢,在展覽中加插互動元素,為藏品注入另一種演繹,帶來觀看藝術的新切入點。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形容打卡與互動可以是兩回事,過程中觀眾欣賞作品的美,也屬於整個參觀經驗以至藝術館美感教育的一部分。

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示範「語外觀內」互動裝置。

重新開放的展覽圍繞藝術館六十周年的主題「焦點以外」,部分展覽如「語外觀內」、「行行重行行」、「不加思索自畫像」聚焦鮮為人知的藏品細節,結合新媒體探索作品潛藏的可能性,例如觀眾可經觸屏控制地下大堂的數碼裝置,也可模仿畢加索,以自己的臉孔創作出新的自畫像。「想識・賞析中國山水畫」與「吳冠中——速寫生命」則圍繞中國畫作,配合沉浸式體驗,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山水之間,增加觀展的趣味。

此外,「廣州購物誌」則將於5月20日起登場,以外銷藝術品重現18至19世紀的廣州購物街,讓現代顧客來一趟櫥窗購物(window shopping)之旅。除了六個新開放的展覽外,藝術館亦更新了「虛實之間」、「#物色——館藏文物的色彩美學」與「心動・山水——虛白齋藏畫選粹(二)」的展覽內容,在重開後帶來另一種面貌。

「語外觀內」:LED幕牆混淆實體與數碼界線

「語外觀內——從語境框架到觀賞本身」置於地下大堂,是由本地藝術家吳子昆創作的一組數碼藝術裝置,精選藝術館的部分藏品進行再創作。觀眾可透過觸控屏幕,選擇大型LED幕牆上展示的作品,並為藏品注入動態的演繹。與傳統的展示形式有別,作品的簡述不再是白底黑字,而是由一把AI的聲音朗讀,當中的語氣、方式在過程中會有所轉變,譬如突然變得緊張,或由小孩變成男人的嗓音,以不同聲音構成相異的引導,從而帶來多種觀看作品的面向。

在藏品的再現之中,吳子昆亦有意探問:作品由實體走向數碼影像之後,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到底是拉近還是拉遠了?經由不同像素的界面,觀眾以指尖放大作品的細節,真實作品因而化為片段式的呈現。語言、文字與數碼介面——三種媒介分別帶來觀看作品的多重方式,混淆觀賞與閱讀的關係。當觀眾越過這個數碼介面後,再走進展覽觀看真實的作品時,在接收與感受作品之時或會有另一種體驗。

「行行重行行」揭開鮮為人知的創作瞬間

藝術館重開後其中一個重點展覽「行行重行行」橫跨兩層,並分成兩部分。首先由藝術館從館藏中精選著名藝術家如周綠雲、吳冠中、陳福善、韓志勳、郭孟浩(蛙王)、夏碧泉等鮮為人知的作品。譬如以風景畫著稱的吳冠中,40年代於巴黎留學時也曾醉心於人體繪畫,曾言「我畫的樹,是人」的他,將人像的審美觀放於風景畫之中,筆下的山石與裸體因而能相互交融;蛙王在紐約時期創作的長幅作品《青蛙》,則見證了其「青蛙」標誌的誕生,他以這種兩棲動物,比喻自己在東西文化之間游刃有餘。

吳冠中《嶗山海邊石》(約1986)
吳冠中《晝夜》(2009)
此作為吳冠中晚年的作品,具超現實主義意味,他曾形容自己畫風景如畫人,此作白樺樹幹上的黑斑即猶如人受傷的蒼疤。
郭孟浩(蛙王)《青蛙》(1989)
左上角的青蛙兩隻眼睛分別向東西方望,笑臉則比喻他已能擁抱東西方的文化。

展覽另一部分則邀請了本地設計師蔡劍虹擔任首席藝術家,聯同七位本地藝術家歐陽韋漢、陳志強、梁子峰、林宏澤、羅豆、何佩珊及梅詩華,以不同媒介的作品回應當下的轉變,探討藝術與人生路上的各種階段。其中梁子峰在作品中思考生命旅途上各種身份與角色之間的抉擇,邀請了40位在1982年出生的人進行訪談,並拍成錄像。來訪展覽的觀眾能夠回答同樣的問題,並在系統配對下聽到其他人與自己分享共同的疑惑。

香港設計師蔡劍虹

攝影師羅豆以藝術裝置《看看看看》探討「凝視」,認為如今的社交媒體改變了每一個人凝視的方式,而一般大眾在觀看與重現自身的過程裏,亦離不開他人的目光。羅豆在社交平台上招募了110自願者,拍攝他們的眼睛,報名的人起初全不知道是為了創作這份作品,而藝術家亦希望藉由將私密的凝視變成真實、公開的經驗,思考當中如何勾勒個人的內心慾望。

攝影師羅豆與藝術裝置《看看看看》。
歐陽韋漢《重覆》(2022)
以街招形式展示的海報,由藝術家特意邀請貼街招的師傅來張貼。海報上的文字為一些對藝術家有所影響的評價,部分海報能透過實境應用程式與觀者進行互動,點出設計者眼中的「烏托邦」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
陳志強《選擇之間》(2022)
陳志強將離開舒適圈的經歷與聽過的故事化為藝術裝置,看畢作品後懸掛的一塊鏡子,喻意藝術家鼓勵觀眾從鏡子中尋找自我,並相信自己目前所做的任何決定,義無反顧地加以追隨。

以自拍對比自畫 互動中發掘藝術趣味

如今的「自拍」一如古代的「自畫」,互動教育展覽「不加思索自畫像」由新媒體藝術家朱力行創作,把藝術館藏品中的肖像比照當代的自拍,邀請觀眾從互動中拆解藏品的視覺元素。展覽中有多個彩蛋,例如觀眾可以透過搬移場地中的長凳,來改變LED顯示屏上眼睛、鼻子和嘴巴的位置,而在地面行走的路線則會化為顯示屏上的畫筆與臉孔的輪廓,讓觀眾變成展品的一部分。

展覽另一邊的三部輕觸式顯示屏,讓觀眾從不同年代、畫家、媒介的作品中,分別選取各種形態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從而創作出新的自畫像,最後觀眾還可以利用顯示屏上的相機鏡頭,拍下自己的五官並融入展品當中,構成獨一無二的自畫像。朱力行形容藝術無分對錯,希望來訪的觀眾能夠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在不經意間創作出各種具獨特形式的自畫作品。

科技結合傳統國畫 沉浸山水體驗畫中意境

「想識・賞析中國山水畫」把藝術科技(包括大型投影和聲效動畫裝置等)融入傳統中國山水畫之中,讓觀眾置身山水意境,帶來嶄新的視覺與聽覺體驗。展覽分成兩部分,首部分「想識」以八幅精選的山水藏品,介紹山水畫在中國藝術史上獨樹一幟的角色,而在「賞析」的部分裏,觀眾則可遊走於六個展區,深入認識山水畫中的皴法用筆、應物象形、詩意畫境等六個創作主題。

展覽中的其中一個嶄新體驗,在於沉浸式體感山水畫裝置,此裝置將《江山不盡圖》的一部分化為大型投影,跳出傳統的國畫演繹,讓觀眾走進風聲鳥鳴中欣賞山水的壯麗。此外,展覽還配合巨形手卷動畫投影、互動揭頁電子書等科技元素,拆解中國畫的構圖、用料等,走訪結束後,觀眾還可以實踐展中所學,即席「揮毫」,畫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山水作品,同時亦可在展覽的小冊子上「打卡」,分別印上四季的獨特圖案,換領限量的《江山不盡圖》立體書,重溫中國文化與山水畫的關係。

漢柏的古怪堅韌 吳冠中筆下的生命力

「吳冠中——速寫生命」展覽以中國畫壇大師吳冠中筆下的古柏為主角,吳冠中於1974年首次在蘇州看到四棵千年古柏,當時他除了被其虯曲盤纏的姿態吸引外,也驚嘆它們被雷擊之下仍屹立不倒,隨即拿起三張高麗紙,揮筆畫出三米多長的《漢柏寫生原稿》。四棵漢柏獲乾隆下江南時賜名,故各有其名,分別為「清、奇、古、怪」,其中吳冠中尤喜歡伏臥地上伸展的「怪」,認為它為畫作的構圖賦予了一種生命力。

吳冠中看過這四棵古柏後念念不忘,多年來畫下了不同的漢柏作品,追憶蘇州漢柏的風骨。他常在畫中潑灑多種顏色的色點,它們既能象徵人物、樹葉,也可以是韻律的動感表達,吳冠中亦愛以線條性強烈的植物托物抒懷,即使後期畫風轉向抽象,仍常以植物作為描畫的對象,透過點、畫、線活化其生命力。

《甦醒》(2007)
1987年後吳冠中再以長卷形式創作,畫面漸趨抽象。在這幅自由奔放的抽象畫中,仍以漢柏為其主幹,凸顯其精神與生命力。

撰文、攝影:鄭思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