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父親的「加持」,可能就沒有國際級攝影大師何藩。

何藩(右上)的家庭照。

傳奇的人物本身就是藝術。

今天是何藩逝世六周年,在美國離世的他當年84歲,葬禮以私人形式舉行。後來,蘇富比替何藩舉辦了一個展覽,我有幸跟他的千金何詩敏做過訪問。當年大師猝逝,遺下未完成的攝影集,她要接手整理逾千幅底片,進行一項艱巨的出版工程。

女兒談父親,直言父親邁進暮年,依然着迷攝影,完全沒有退休的心態,他對光影構圖的癡迷未有隨着身體轉差而轉變,甚至會通宵執相,與家人閒話家常,也不離攝影,可見他對攝影的一輩子的鍾情。

當年訪問,有幸近距離接觸跟隨何藩一輩子的相機。(鄭天儀攝)

除了他的照片,當時我還有機會觸碰貼身相隨大師一生的相機。

何藩出生於1931年上海的商賈之家,生活無憂。到1941年日本佔領上海,他的父母在澳門做生意,父子分隔兩地。何藩當時一個人在上海,由老僕人陪着他。那時何藩寄情文學、電影,為了解悶,父親送了一部Kodak Brownie相機,在家中窗前拍下早年作品《上海的雨天》,當時看他拍下的照片可以感受到他心中的孤寂與哀愁。戰後與家人團聚移居廣州,輾轉到香港定居。

18歲那年,他為醫頭痛而買了一部Rolleiflex 3.5F雙鏡反光古董相機隨處拍減壓,這唯一的相機貼身伴隨何藩終身,所有得獎作品都歸功於它,機袋與機帶都是原裝未換過。所以,沒有父親那部Kodak Brownie,何藩就未必會發掘到攝影天賦。

何藩在香港一直帶着那台Rolleiflex f3.5游走大街小巷,捕捉基層的人生百態,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攝影事業,並出名言「Photography is the art of and for the people」。

當時請何詩敏挑一張最愛父親的作品,她說與父親一樣鍾情於《日暮途遠》,那是何藩抓拍上環海邊電車路,工人在黃昏工作完畢回家歸途時的片刻,非常有詩意。

其實不只何藩,另一位香港攝影大師邱良,也是跟隨父親邱啟福的腳蹤而投入攝影事業,沒有父親的薰陶,也未必有攝影師邱良出現。另外,#鍾易理 也一樣受到父親 #鍾文略 的影響,畢生醉心黑白攝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