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沒有機會從地球上的一點,一直向前行(暫且計算游水同為「前行」的方法)
—- 兩膊不偏左右地、雙腳邁步的角度固定不變地,以地球的圓周為路徑,由始至末行經一遍,到達終點的一剎也就是重回起點的瞬間?生此念時,想起建築(註)。無論撞上任何形式的建築,它們都成了我們的「障礙」,在這個意義下,建築師就是一班創造這些障礙的人,進一步說,他們就是創造人類(包括他們自己)與障礙之間互動的人。我們需要在世上繞路,也可以歸因於他們這方面的志趣。

以上障礙說只是對建築的其中一個理解。在主題為「集籽種城」的港深建築雙年展中 ,王曉欣和龐宇靈的作品「雜草重生」豐富人們對建築的概念,嘗試把普遍人類對雜草的理解改變,鼓勵入場觀眾摒棄以人類為自然界中心的思維,在作品當前反問雜草何雜之有,繼而邀請觀眾一同將植物置於有關建築的思考之中。

王曉欣和龐宇靈作品「雜草重生」

建築也可理解為空間規劃,展覽中,以匯聚支持人本交通、改變街道設計為理念的共同群體「街道變革」有作品「#咁理想條街點樣」,為香港的walkability議題提供討論及思考空間,引導觀眾在人、車、街道、公共空間等城市發展概念前駐足細想。

建築與人,兩者共存,建築師會考慮人作為使用者的習性、身份、喜好、生活困難、宗教信仰等。疫情期間,不少外傭受限於政府政策,無法參與宗教活動,納設計及建築事務所的「充氣教堂」便是對應此事,及以人的需要為考量的作品。

納設計及建築事務所作品「充氣教堂」

其他作品包括「清潔工DIY工具」、「房屋不是結果 – 過渡房屋的社區營造和展望」、「蜂。酒店指示牌」、「本地竹實驗」,以及前赴青衣天星小輪船塢的「天星沙龍」活動。

策展團隊成員均為 80 後建築系畢業生,活躍於各建築及創作領域,包括建築師梅馥曼女士、建築設計師何尚衡先生、跨媒界藝術創作及策展人盧韻淇女士、擅於遺產保育建築的建築師徐卓華女士、建築師黃洪銓先生、建築師龍文菁女士。

建築重塑我們對空間的概念以及改變我們人類活動行為。上文提及「障礙」並非必然是障礙,假使我們換上另一個視點,建築絕對可以是原有空間的新模樣,甚或在物理世界中我們人類感官經驗的延伸。

註﹕在16世紀,”architecture”一字有”the art of building, tasteful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raditional rules of good construction to the materials at hand”的意思。如果要絲毫沒有轉向般繞地球直行一遍,顧慮之一必然是這些”the art of building”,除非身體的構造受到改變,致使我們可在物理條件上穿越建築物,不然,可能身體會撞在位於智利奇洛埃島的Church of Castro,又可能撞在位於韓國首爾歷史最悠久大學之一的梨花女子大學,而假使你同意人類對「建築」的概念已不再限於由建築材料建成的建築物時,你可能身體會撞上位於Yosemite National Park那棵名叫Sequoia的3000年老樹。

2022 港深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
日期:2022年8月27日至2022年11月26日
第一階段(2022年8月27日 – 10月26日):中環街市
第二階段(2022年9月10日 – 11月26日):北角(東)渡輪碼頭、天星碼頭(中環及尖沙咀)
*深圳羅湖粵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廠)(11月底-12月初開幕, 展期3個月)
*天星小輪船期(10月7日及10月14日,下午530 – 730,訂票詳情請留意官方專頁)
地點(香港部分):北角(東)渡輪碼頭、中環街市、天星碼頭(中環及尖沙咀)

撰文、攝影:Kurt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