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地位來到當代社會逐漸得到重估,除了人們開始談及動物權益之外,寵物亦有別於傳統社會裏作為「工具」的角色,而被不少人視為家庭的一員,其中貓、狗、鳥和兔子等動物更甚。那麼,比人類存活於地球更久的蜘蛛等昆蟲,又是否值得被重新看待,甚至擁有更多社會中的權益——譬如,到博物館展示藝術品的權利?
位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The Rijksmuseum),將在明天起舉辦一個以爬蟲動物為主題的展覽,逾二百件展品中,既有蠕動的螞蟻、毛茸茸的蜘蛛、斑斕的蝴蝶,以至著名的犀牛克拉拉(Clara),反映藝術家們對於各種動物的著迷,而不禁為牠們創作出雕塑、繪畫、版畫、紀念章、鐘錶和素描等不同類型的藝術品。
早在展覽公開展出前,其中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裝置已惹起熱議,那是由哥倫比亞藝術家Rafael Gomezbarros所創作的藝術品,七百隻巨型螞蟻在白色外牆上極為突出,牠們或蜂擁一團,或散亂地在牆上爬行,傾巢而出地佔據博物館的不同角落。事實上,這個名為「House Taken」的作品靈感源於1964年的哥倫比亞內戰,當時政府與游擊隊的衝突,導致成千上萬的平民被迫流離失所。

為了引起大眾對於那群移民者的關注,Gomezbarros以當時用來覆蓋受害者屍體氣味的茉莉花樹樹枝,製作出螞蟻的腿部,又以兩塊人類頭骨作為螞蟻身軀的材料,分別代表衝突期間的受害者和肇事者。該博物館的館長認為,螞蟻象徵了人們的勤奮、堅韌和合作精神,同時作品亦開放多元的想像,一如這次展覽的目的,就是為了探討隨時間推移以來人們對於動物的不同看法。

蜘蛛也是藝術家 展覽將不清除任何蛛網
數個世紀以來,人們出於文化、科技等因素,而對動物產生了不一樣的態度,尤其在16至17世紀時顯微鏡的出現,更讓科學家和藝術家發掘到昆蟲身上那些難以用肉眼看到的美。然而,在人類的目光之中,不同物種依然有着相異的地位,例如我們對貓狗加以照顧的同時,卻對蜘蛛、螞蟻等昆蟲趕盡殺絕。

這次的展覽一反常態,受到現駐柏林的阿根廷藝術家Tomás Saraceno的鼓勵,策展人決定保留出現在展覽中的所有蜘蛛網。「Saraceno啟發我們對於那些一直共存於博物館的蜘蛛網作出反思,因此我們改變了以往的程序,並拓寬我們的視野。」展覽的助理策展人Julia Kantelberg表示。「展覽開幕前三個月,我們請清潔工不要清除蜘蛛和牠們的網。在那之後,我每週都會在展覽中四處轉悠,觀察蜘蛛網從哪個角落裏萌生——這為環顧建築物帶來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角度。」
啟發這種處理方式的藝術家Saraceno,在展覽中展出了一件雕塑作品,由四種蜘蛛所編織的絲所製作,這些蜘蛛全都生活在藝術家的工作室裏。與此同時,Saraceno還為蜘蛛撰寫了一封公開信,直言:「蜘蛛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將近2.8億年,而我們人類只存活了30萬年。透過這封關於無脊椎動物權利的信件,我們應該說:『看,蜘蛛也有到訪博物館的權利,蜘蛛一直都在你們的身邊。』」
Saraceno形容蜘蛛應被視作藝術家,並在公開信中要求博物館不要再把牠們視為害蟲。而這亦呼應這次展覽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重新思考爬蟲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透過出自各個藝術家之手的作品,發掘不同物種的美感與重要性。
撰文:鄭思珩
圖片來源: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