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們理解這個地球的演化,樹或許不需要人,人卻不能失去樹,又或失去這個大自然,不然就無法生存。」
——香港藝術家又一山人(黃炳培)

生活於城市,我們大多在局促、窒息的日子才會想到大自然,尤其近年受陷於疫情,大自然往往成了一個賴以逃避的生活空間。然而又一山人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實是與生俱來的,一如人們常以「森林」形容「石屎」,不斷往高空攀升的高樓,也許不過是以石屎代入,作為一種對森林的模擬罷了。
在節奏急趕的城市裏,甚少能容下慢活的空閒,好令我們停下來感受日光輪廓,以至生命的循環。從小已極為留意自然的又一山人,或許屬於城市中的異數。「我和太太沒有飼養貓狗,亦沒有小朋友,但是我們有樹,我們時常跟樹木聊天、打招呼,我覺得人應該要這樣。」假若人與人的「共存」不能缺少尊重與平等,那麼人與自然之間亦復如是。
近日旅遊限制放寬,踏進異國土地的同時,或許能讓我們與自身的城市對照,重新欣賞以及重視被城市人遺忘的自然。由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協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22──香港部屋」,今年由又一山人作為參展藝術家,以《自然。共話。》為題,透過互動創作開展香港與津南人的共話與交流。

《一碗生命》到《神畫》:從日常發掘絕美生命
位於日本新潟縣津南町的香港部屋中,又一山人的兩組作品《一碗生命》和《神畫》猶如一首對大地和生命的頌歌。《一碗生命》讓津南町居民與香港居民交換飯碗,並在碗上栽種植物,以彼此的故事作為橋樑,探討人類跟大自然之間的施和受。
「飯碗所代表的概念很直接——家庭、吃飯、溫飽、美味,甚至令人想到一家四口。」由日常的器皿出發,又一山人卻捨棄了它原本的功用,從「服務」人類轉為「盛載」生命,更成為異地交流的橋樑,因而多添一重文化意義。「吃飯是人之常情,種植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我特意將兩者放在一起,或會(為觀眾)帶來更強烈的感受。」

又一山人從日常的微小處發掘生命,到了另一組作品《神畫》,更進一步將創作的角色交予自然。透過工作坊的啟示和交流,又一山人邀請參加者捕捉日光的輪廓,更巧妙地提供了與大自然接軌的通道,讓參加者看見光、大地、生命及周遭事物的美麗,從而感受身旁的種種美好,活在當下的絕美風景之中。
隨機分佈在樹下的白板,猶如一個鏡框,凸顯了光影的輪廓。「其實影子一直都在這裏,到處都有影子,物件、樹、就連你自己也有影子,關鍵只是你有沒有着意看到,而絕大部分城市人往往不是處於這樣的生活型態。」到了津南町,當地的慢活節奏讓作為城市人的我們得以抽離。又一山人對當地人的生活深感興趣,希望透過他們對身邊一事一物的關注,思考活在當下的意義。

津南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讓他們以植物的第一身角度出發,反思碗作為種植容器的可能,亦有參與《神畫》攝影工作坊的參加者,為呈交照片而到處拍攝,最終卻發現最漂亮的風景,原來就是最普通、最日常的景色。透過這兩組作品,又一山人希望邀請兩地更多人參與,從而擴大當中蘊含的影響力:「65個人的說話,不是比一個人的說話更深刻、更具說服力嗎?」作品中用以盛載自然的碗與白板,勾劃出生命的輪廓,但最終仍需要願意停下腳步的人,才能從日常的風景中發掘出值得欣賞的特質,繼而招來更多的人,一起與自然共話、共存。

又一山人《自然。共話。》
地點:香港部屋
地址:日本新潟縣中魚沼郡津南町大字上鄉宮野原 29 – 4(香港ハウス)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11月13日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網頁: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APO/zh_TW/web/apo/hong-kong-house-at-echigo-tsumari-art-triennale-2022-dialogue-with-nature.html
藝術推廣辦事處獲津南町政府的支持,在2018年與大地藝術祭實行委員會及NPO法人越後妻有里山協働機構合作,在津南町建立了香港部屋,作為藝術家駐留、交流和展示等平台。今年的展覽已接近尾聲,歡迎瀏覽藝術家錄像分享和即將推出的360°虛擬展覽。敬請期待2023年香港部屋的展覽及2024-26年作品徵集的活動。
採訪、攝影:Kurt Lee
剪接:廖偉洛
部分圖片及片段來源:藝術推廣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