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早就決定了,整個表演必須有一部份是全黑的。」陳冠而說,「我們想參與者進入Deep Sleep(深層睡眠)的狀態。」你沒有看錯,《白日》這個節目,不但希望觀眾睡着,而且期望你會進入深層睡眠。這是個以夢為主題的演出,三位創作人着重的是為參與者提供一種獨一無二的體驗,「這個經歷,我們叫它做『共渡』。」

劇場導演陳冠而(Fee)不是第一次創作與夢/睡眠有關的創作了。《白日》屬於西九「表演未來系列」,本來只是一個研究,最初不是以作品為研究目的的。陳冠而2019年做過《清醒做夢時間》,以清醒夢為主題,她說:「我對夢一直有興趣,後來旅行時有些經歷,我在尼泊爾遇上做Dream Yoga的人,又在南美遇上會用草藥(死藤水)去引發夢境的薩滿巫師(Shaman),他們都認為夢境是現實一部份,跟現代西方的看法不同,夜晚的夢和白天的生活一樣重要。吃了草藥(死藤水)很不舒服,薩滿巫師會說你一定要睡啊。」

去年3月的Dream Camp,找來自願者進行四小時小實驗。

夢與現實一樣重要

在香港睡覺等同懶惰,但她漸了解到,在一些文化裡他們不是這樣看待,睡眠有積極意義,甚至夢境也可同現實一樣重要。

「原來觀看夢裡的意象很重要,意象代表很多意思,語言反而未必那麼準確。在香港,近幾年有很多話不能明言,看這世界有好多情感,例如畫舫沉了,四年前沉和今天沉也大為不同。」陳冠而說。

《白日》由三人聯合創作,除了陳冠而,還有兩個聲音設計師李穎姍、簡僖進。李穎姍畢業於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在藝術界較多以表演者的身份出現,平常創作成份較高;簡僖進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工作是音響和環境錄音,他自言較多的身份,是以製作的身份,綜觀整個製作。《白日》的原始概念由阿Fee提出,但創作上則是三人共同開發。

左起:陳冠而(Fee)、簡僖進、李穎姍。

他們本不相識,是由監製李筱怡湊在一起的,Fee說:「最初我想找聲音人合作,我最想知道觀眾(聽了聲音)自己會產生甚麼畫面,因此不能全由我去做畫面,語言太具像了,我要留下一些想像空間。」由於最初只是研究項目,三人一開始先討論主題,搜集資料,去見精神科醫師等專業人士,「我們也參加了開夢Workshop,他用另一種方法去理解夢。會把你帶回夢中,把夢裡的事一樣樣去理解,問自己有何感覺,有何情緒?」

三人異口同聲:「因為很多時候人是由情緒帶動的,當現象顯現,如果你日常沒有釋放一些情緒,它們會一直潛藏,而你最後必須去修補那夢境。理解自己的夢,認識自己,因為理解自己,梳理自己,讓大家了解自己的過程。」

兩名表演者,不斷的搬運磚塊。

Dream Camp和Dream Kit

開夢是以較New Age的方法,去了解睡眠(夢),見精神科醫師是較西方科學式的方法。

搜集了好些資料回來後,他們舉辦了Dream Camp。所謂Dream Camp,是他們在去年較早時間,在大埔一個排練室內放置了露營及睡袋裝備。他們招募了自願者前來,在晚上11時開始讓他們睡四小時,做實驗。招募自願者前他們聽從專家指引,「專家告訴我們,不要引發大家的情感創傷,不要選擇例如依靠酒精才能進睡的朋友前來。」

三人早為了這體驗做好四小時聲音設計,想實驗大家會否因為某些聲音,影響了夢境,「在學術討論後,我們想試一下用聲音引發甚麼反應。大家聽了四個鐘,有沒有發夢?與平日有何分別?我們借助這些科學知識,設計時,每個聲音旅程長45分鐘,某些時候多一些聲音,這些知識都來自科學。臨天光旅程就完,我們馬上傾談,把夢記下來。」除了記夢,他們記得很多參與者還會掏心掏肺的把自己的經歷都一一吐出。

強光閃爍,然後進入深層睡眠。

由於人類通常在睡醒不久後,就會把夢境忘掉,體驗更重要的是醒來後,馬上把夢境記下。「早上大家吃早餐,討論感受,那一次Sharing好重要,每個人談自己的經驗,好多有好多特別畫面,例如播放不同語言時,他們在夢中在香港突然去到日本。」他們又在網上公開召募夢個案,問三人有甚麼奇怪個案?Fee公開自己奇怪的夢,她笑:「例如,我夢見過林志玲在劏魚,又夢過坐船到澳門,能到岸後不能入境。」

其實《白日》可以理解為Dream Camp的延續,購票時附送一個Dream Kit套裝,上面附有指引,讓觀眾在體驗現場表演前,先在家裡訓練自己七天(七晚),「我們那次Camp中得到的,是一個半夢半醒的經驗。Dream Kit會訓練你在七天前準備,當然你在看完《白日》後才開始做Dream Kit也可以,表演只有個半小時,但我們相信它會一直留下來,令你對夢有更透徹的了解。」

《白日》的體驗過程,相當獨特。三人在西九Freespace「細盒」中放置了一個個豆豆袋,讓觀眾躺下,躺下向上45度望去,是一個螢幕,第一幕播放着工人在洗刷牆壁,細盒沒有傳統舞台,地上放置了大量磚塊,第一幕兩個表演者身穿工人褲,穿插在磚塊之間,搬運他們。Fee:「這一次創作過程不是純理性的,我會做一些圖畫,他們(以聲音)作回應。我選了石頭、磚頭,它們像一幢大廈,這跟城市的Motif有關的。」

大螢幕上播放清潔工在刷洗牆壁,螢幕掛在牆角,上有黑間,模仿細盒的窗。

演出在一連串聲音、燈光爆發之後,進入完全黑暗,現場有時像禪院一樣,傳來陣陣詠唱,有時傳來陣陣風鈴聲響,李穎姍:「這一段用了環境錄音,其中有一段聲音是我在黃埔錄的,那裡海傍有一個管狀通道,每逢月圓,海浪都會衝進,產生共鳴。」這些聲響,使人昏昏欲睡,觀眾在半夢半醒之間來回,這樣子再過了一陣子,有時已分不清那些是夢,那些是真。這正是三人想做到的效果。至於現場聽到的聲響,部份預錄,也有一些是現場演奏。

表演中常聽到風鈴聲,聲音除了有錄播,也有現場的。

由全黑到漸見微弱燈光,觀眾漸發覺台前已架好幾個框架,上面映照着倒放的維港景色,原來這個設計,是他們利用了針孔相機的原理,透過一個小孔,將室外的真實光線引入,將維港的夕陽景色,投影在幕上。當音響聲音漸細,個半小時的演出走到尾聲,工作人員將細盒接駁露台的摺門打開,帶觀眾走到Freespace外的草地,這裡也有放置了好些磚塊,Fee透露,這個收尾是想把大家引進入深層睡眠,進入夢境,最後回到現實。

尾段見到的夕陽,其實是透過針孔技術,投射在螢幕上。

清醒夢改變現實

記得一開始Fee談到,在一些文化裡,夢境與現實同樣重要嗎?她的上一個創作是關於清醒夢(Lucid Dream),其實這次也一樣,「清明夢是為了你心眼清一點,將現實看清楚一點,用佛家看法夢境現實都是夢(如夢幻泡影)。我也做清醒夢,我可以話畀自己聽這是夢境,我可以怎樣。由於我作很多夢,也有很多清醒夢的經驗,它告訴你,現實可以改變。」三人強調,他們聯合創作的《白日》不是要傳遞甚麼,他們笑說觀看藝術節目,很多觀眾事後總問他們「我這樣閱讀到底對不對?你是不是有這個想法?」

但在《白日》裡,觀眾每個人的自身的體驗更獨特,反而更為重要,「你在清醒時,會明白它與你的關係。」因為清醒夢中,作夢者知道自己正在做夢,因此可以控制夢境,他們相信,透過這些體驗,人有了清醒夢的體驗,會最終相信現實也是可以被改變的,雖然它不是馬上發生。

最後打開了門,步行到草地上,象徵回到現實。

撰文、攝影:何兆彬(部分圖片由西九文化區提供)

表演未來系列:《白日》:
2022年11月26、27日(星期六、日)
2022年12月3、4日(星期六、日)
上午11時30分、下午3時
節目長約1小時30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280
門票於2022年10月25日(星期二)上午10時起公開發售。

節目詳情:https://wk.org.hk/3isvBw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