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曾經屬於香港的風光,是滿城密密麻麻的特色招牌。

在街上隨時舉目,看到的不論是夜間霓虹,還是手寫漢字,都在世代的積疊中勾畫出香港的形象與文化語言。近年再看,昔日的都市奇觀逐漸剝落,彷彿也隱見香港的城市命運。

屹立深水埗長沙灣道幾近半世紀的地標——梁添刀廠「大刀」招牌面對屋宇署最後通牒,終於在昨夜入鞘,吸引不少市民趁最後日子留影。寫上「梁添刀廠 特種鋼刀」字樣的鐵製招牌,以長約十米的刀鋒橫跨逾兩條行車道,甚為顯眼,無奈大刀也難敵政府的巨斧,與近年不少地標式招牌面臨同一命運。

歷經三代的梁添刀廠創辦於1946年,其中最引以為傲的產品當數「詠春八斬刀」,為葉問當年在深水埗開武館時特意找梁師傅所造。武刀之外,其廚刀也遠近馳名。梁添刀廠最初設於北河街街市,後來遷到現址,並開始掛起霓虹燈牌,追上五、六十年代霓虹夜市的潮流。

當時設計與外型與如今招牌相同的霓虹燈牌,後來因深水埗地鐵站的興建而被政府要求拆除,最終換上「大鋼刀」招牌。刀廠負責人指,「大刀」招牌由六十年代起懸掛後,每年均有派員維修,直至五年前收到屋宇署的清拆令,因疫情一再延期,終於還是不得不將招牌除落。

燈滅刀落之後 香港還剩下甚麼?

近年屋宇署收緊對招牌的規定,要求伸出式招牌的長度不得超過4.2米,連月拆除多個違規及對公眾安全構成風險的大型招牌,遍佈旺角、灣仔、中環、尖沙咀等區。這些逐漸消失的文化符號,可追溯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其時香港經濟起飛,大量商家看準時機,以各種手寫招牌掛在各家門前。隨着街頭和樓宇不斷興建,無數招牌在商舖之間更顯密集,出現在舊照片中時,亦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繁榮。

為了從各式各樣的店舖之間突圍而出,商家從招牌入手,以對比強烈的白底紅字、尺寸過人的招牌大小、特意找書法家揮筆的粗體毛筆等,帶着不同特色交織,形成香港社區裏的獨特風景。到了八十年代,更迎來香港式招牌的黃金時代,引入外國的霓虹燈,在夜間顯得更為搶眼,並成為了消費文化的一大符號。

隨着特色招牌逐一沒落,連鎖商店的招牌變得一式一樣,城市景觀不復以往之餘,亦失去了一種手藝背後所蘊含的感情,同時令燈牌製作技藝逐漸失傳。霓虹燈牌的絕跡已成趨勢,近年開始有更多人以不同形式記錄這一代風光,例如《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你看港街招牌》等書記錄招牌美學,由新銳導演曾憲寧執導的電影《燈火闌珊》亦在去年年底推出,講述香港以滿街霓虹燈聞名的昔日繁華。

梁添刀廠的招牌雖然被迫拆除,但幸而得有心人關注,得以逃過被送往堆填區的命運。藝術家Rex Goh早前表明會接收招牌,並與羅氏集團、梁添刀廠商討,將「大刀」與深水埗區內的文化歷史特色結合起來,於年內舉辦展覽,以另一方式重現招牌。

以各式招牌構成的城市形象,已成為了外國人眼中的香港特色。當上個時代的璀燦漸次殞落,如今香港還留下甚麼來講述自身文化,或許是當下世代的一個重要命運。

撰文:鄭思珩
採訪、攝影:鄭天儀
** 鄭重感謝仗義幫忙拍照的鬈髮哥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