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兒藝術的精髓,在於它是一種抵抗的藝術:對二元性別定型的挑戰、在權力結構下剖白情慾、在主流文化中建構自身神話……當最大型的 LGBTQ+ 藝術展落戶香港,結合本地的流行文化和當代藝術,即使香港的平權步伐在政策上看似比別的地方落後,卻也能展示別樹一幟的藝術,一如大館特約策展人 Tobias Berger 所說:「在這裏,我們能夠展出一些你不能在別的地方看到的作品。」

神話製造者
大館特約策展人 Tobias Berger

以「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為題的展覽,回到文化形成的雛形──神話,揭開隨社會發展而固化的面紗,展覽從「酷兒神話」的藝術家處汲取靈感,回歸最根本的個體故事。

所謂的「酷兒神話」,其實不只是屬於酷兒。順着展覽的三個章節,從明媚的神話創世故事逐步邁入黑暗時,我們都在照見自己那些「酷兒」的部分,在凝視中被凝視,繼而重新將既有的自身拆卸解體。

同名展覽走過台北和曼谷,均由驕陽基金會借出藏品作展,如今千呼萬喚,終於回到創辦人Patrick Sun(孫啟越)的居住地,再結合大館的特殊建築結構與歷史,以及本地出發的策展視角,「神話製造者」集結天時地利人和,帶來了香港對 LGBTQ+ 議題最全面而且最嶄新的演繹。

神話製造者
驕陽基金會創辦人Patrick Sun(孫啟越)

舊主題新演繹 一個專屬當下的展覽

「過去幾年,我們舉辦的很多展覽,都與囚禁、身體、個體與社會對峙的關係有關。所以這次舉辦以 LGBTQ+ 為題的展覽──雖然過往未曾做過,但其實可視作我們一直以來策展概念的延伸。」在過去的策展脈絡上迎來這次展覽,Tobias 認為 LGBTQ+ 的主題首次現於大館,其實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前身為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的大館,身體政治、禁忌、囚禁與抵抗,一直以來都是縈繞不斷的歷史幽魂。當實際場地變成一面歷史棱鏡,以性/別身份為題開展的展覽,是對當前規範社會的適切回應。

神話製造者

「我們希望這是一個非常『大館』、非常『香港』的場域特定展覽。作為香港的藝文空間,我們一向以香港的藝術家先行。」Tobias 強調。「近年 LGBTQ+ 的概念發展得很快,幾年前在台北做過的展覽,到今時今日已不會再做了;也許我們現在舉辦的展覽,在五年內也不會再出現。但這次有如此優秀的策展人,加上像 Patrick 這樣好的合作夥伴,才能以如此當代的視角籌劃這次的展覽。」

「香港特定」的當代酷兒藝術展

即使酷兒是一個普遍性的議題,但出自香港藝術家之手的作品,仍然帶出了一種獨特的視角和文化歷史。近年 LGBTQ+ 成為香港藝術圈中的關鍵詞,由私人畫廊到大型藝博,嶄新而大膽的作品不斷推陳出新,拓寬酷兒藝術的深度與廣度。

「對我來說,看到這麼多我原本不知道的本地藝術家的作品,是一件引人入勝的事情。」Tobias 特別提到的作品,位於展覽的開端──陳翊朗《你就這樣毫不猶豫地吸食我的靈魂》及張漢明《別姬》,均將「哥哥」張國榮繪入畫中。作為香港流行文化中性別議題的先鋒,張國榮在作品中與電影和偶像崇拜文化的扣連,其實代表着另一種當代「神話」現象的建構,這些切身的文化形態,亦與集體身份有所聯結。「很高興能夠從觀眾熟悉的地方開始引入展覽,因為我們有90%的觀眾來自香港,而他們對這些流行文化的標誌人物早已非常熟悉。」

神話製造者
陳翊朗《你就這樣毫不猶豫地吸食我的靈魂》
神話製造者
張漢明《別姬》

展覽中集結了60多位藝術家,均來自亞洲及其流散族群,香港的文化元素則不時於其間潛藏。Tobias 續道:「展出的60多位藝術家之中,有些我們並不熟悉的名字,但當中卻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作品,所以這個展覽不只是為了酷兒群體而設,也有意為整個當代藝術界提供一個更廣泛的視角。」

疫後新世代的變與不變

展覽在疫情之下開幕,海外遊客的數量尚未如以往,但最令 Tobias 感到意料之外的,是觀展人數竟然維持不變:「我們過往有約三、四成觀眾來自海外,疫情下這批觀眾都不見了,但卻多了很多香港的觀眾,所以我們的觀展人數幾乎與之前相同,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可見人們對性別議題更感興趣。」

神話製造者

在這批本地觀眾之中,年輕一代所佔的比例尤其多,反映世代之間對於性別議題不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我們對於性別和身份認同的看法,在近年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年輕一代有着與我那一代完全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他們的態度更前衛和具包融性。當他們到訪展覽的時候,顯然也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身。」

在同志平權上遠比不少地區落後的香港,卻能迎來如此大型的酷兒藝術展覽,這樣的突破,彷彿亦展現了酷兒本身的處境和生命力。展覽以神話為起點,進一步延伸至身體政治,乃至在全然的黑暗中構想酷兒未來。在逐步揭示和解構的過程中,探討的不僅是性別,同時也包括身體、主流價值、權力結構的暴力等,再現和擴展個體的無窮可能。

「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

日期:即日起至4月10日
地點: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
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11點至下午7點)

撰文、攝影:鄭思珩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文化者 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