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文化者youtube,獲得更好觀片體驗:youtube.com/c/TheCulturistHK

維港旁邊的西九文化區,由爛地到落成,相繼迎來特色各異的文化建築,其中香港故宮把紫禁城的紅磚帶到維港海岸,把「大鼎」形象滲進現代感,近月更一連舉辦多個大展,包括首個以自身館藏為主的大型金器展覽「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以及將於這星期開幕的「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

一座屬於香港的故宮,不只關注大歷史,透過個別的策展方式,也將一些通俗的元素與混合的文化引入展覽,加上本地的策劃團隊、由香港藏家捐出的世界級展品,內外都充斥着香港獨有的氣息。

故宮落在香港,並不只為了重複其他地方的故宮故事。

「當我們香港(故宮)的經典性越來越強,足以與(北京)故宮的經典性對話,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明確表示,發展出屬於自身的特色,是香港故宮一直以來的目的與初心。

香港故宮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

香港視角下的故宮

建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之後,面對兩座定位和特色都發展成熟的故宮,香港如何能走出自己的風格,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去年2月,香港故宮首次對外開放,展示了九百多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部分藏品更從未對外公開展示。其中兩個展廳則展示香港的收藏,加入了本地視角出發的藝術作品,又引入羅浮宮藏品,與故宮展開跨文化對話。

「有很多人覺得故宮很老套,很多中國的元素,其實很多人估計不到我們會這般現代。」一手一腳由零到有,建立全新的博物館,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生一次的體驗,吳志華已見證過幾遍。「其實這不是我第一間參與建成的博物館,第一間是二十年前的香港海防博物館,也是一手一腳從零開始,在荒山野嶺興建出來。之後都有做其他博物館、文化設施、圖書館,很多館都是從零到有,很辛苦。」

香港故宮
香港故宮融入了紫禁城的紅磚和「大鼎」的設計概念。

由康文署出身的吳志華,意識到政府工程和設計上的限制,這次與經驗尚淺的團隊合作,他一方面雖笑言:「關關難、關關過,又有新的問題出現」,另一方面,新的團隊卻能帶來更多可能性。由建築設計到展覽策劃,香港故宮的一眾幕後團隊尤其著重博物館的定位和表達手法,以「香港角度」作為理念,將故宮文物置於「在地」的脈絡進行詮釋。

當香港故宮的大部分展品來自北京,如何彰顯「在地」一詞,難免引起大眾的疑問。吳志華對此也不諱言:「整個香港故宮的品牌離不開故宮,開幕之後,我認為有八成(觀眾)為故宮慕名而來,之後兩成是香港。」但深明香港文化生態的他,隨後又指:「依靠我們的建築、我們的演繹,希望慢慢將這個比例,由八比二推至七比三、六比四,當我們香港的經典性越來越強,可以與故宮的經典性對話,這是我最想做的事。」

「其實故宮給我們自由度很大,整個展覽設計和理念都由我們團隊提議。」籌劃的過程中,吳志華形容香港的文化多從個人出發,因此在觀看大文化之餘,一些「小文化」如通俗、貼近生活的事物,其實也很值得展示:「如何從個人層面體會大歷史,例如乾隆,他的政治版圖屬於『大歷史』,但乾隆的生活,可能很多人都感興趣。」

千金難買的世界級展品

疫下開幕,自負盈虧的香港故宮以門票為收入來源,面臨一定的財政壓力,難以仿效M+開放首年免費入場。坊間對門票的定價傳來不同意見,吳志華則選擇幽自身一默:「我很想把香港故宮視為白老鼠,給人看看當管理機構沒有錢要如何找到資源。」

財政上面臨挑戰,卻不影響香港故宮的展示水平。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到本地藏家,香港故宮接收回來的展品,一批批都是世界級的重要文物:「文物不一定要用錢買。其實我們在過去兩個月已經接受了五批(文物),捐贈數目一直增加,已經達到一千件,其中一批來自夢蝶軒的捐贈,由盧茵茵女士與朱偉基先生捐出。他們的藏品曾於世界各地展出,這次捐贈由他們主動捐贈,而不是我們找他們,他們深思熟慮了很久,才決定捐給我們。」

香港收藏家的藏品水平向來備受推許,夢蝶軒之後,不少本地的藏家也聞風而至,先後把文物捐給了香港故宮。「第六、七批(文物)正在來臨,長遠我們不會有購藏文物的經費,加上你是買不到的──這幾批文物加起來價值超過幾億,我們哪有錢買幾億的東西?」吳志華直截了當地說。

開幕之後,香港故宮特設展廳,專為展示來自北京故宮的一級文物,但除此之外,尚有很多別的展品也很值得關注。吳志華特別提到「凝土為器」展覽中的達摩像,又認為又一山人(黃炳培)擔任藝術總監的展廳五中,也有眾多具有特色的展品。「那裏件件都是精品,你第一次來的話,可先行一轉,然後再慢慢就自己的喜好去看。」

採訪:鄭天儀
撰文:鄭思珩
攝影、剪接:余靖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文化者 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