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現在越來越多矛盾,這種矛盾似乎在可見的將來,都沒有和解的跡象,那麼我們每一個人該如何自處呢?」──鄧樹榮
《薄伽梵歌》是印度教的聖典之一,也簡稱為「神之歌」。雖然成書年份早於公元前,但在動蕩時代再讀,反而更能代入《薄伽梵歌》裏神明黑天與戰士阿周那的對話,思考如何在戰爭不絕的世道下自處,以及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一向擅於將經典改編成戲劇的鄧樹榮,這次執導《薄伽梵歌》,是他沉澱多年的鉅製。演出中,除了有其劇作中常見的形體演出之外,更邀來莊梅岩擔任戲劇構作和翻譯,著名演員黃智雯、朱栢謙主演,再加上六位演員及舞者,在一株菩提樹下,一個簡約而超現實的場景,傾力演繹一場震撼的史詩。
演出的契機
《薄伽梵歌》是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的其中一部分,後者以列國爭戰時代作為背景,長度達15本《聖經》。《薄伽梵歌》一節,講述大戰前夕,阿周那不忍在戰爭中與親友刀刃相向,黑天因此透過對話開解他,最終說服阿周那放下疑惑,投身這場正法之戰。《薄伽梵歌》體現了《摩訶婆羅多》的核心思想,透過一段對話,對正法、公義、解脫、生死、愛欲等普世主題,都蘊藏着一番透徹的理解。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鄧樹榮就曾看過英國導演Peter Brook拍的一套以《摩訶婆羅多》為原型的電影,又於2004年在印度修習瑜伽時研讀《薄伽梵歌》,當中談及的「信瑜伽」、「行動瑜伽」和「智瑜伽」的概念,使他深受啟發:「我覺得《薄伽梵歌》真的是一個哲學的詩篇,它令我們思考為甚麼我們存在這個世界、我們究竟跟宇宙有甚麼關係。」
一直放於內心的念頭,直到2019年發生的兩起重要事件,成為了鄧樹榮將之搬演到舞台的契機。那年五月,他到訪喜馬拉雅山的大本營,漫天冰雪的氣候,令他突然想到《摩訶婆羅多》的故事──般度五兄弟(包括阿周那在內)被流放至森林後,曾到喜馬拉雅山尋找濕婆獲取武器,令他頓時有一種感同身受之感;而第二件事,則是2019年的社會事件。「這令我覺得人類的矛盾和鬥爭似乎是不斷重演,一如《摩訶婆羅多》所說的那種歷史循環。所以那時我忽發其想,不如做《薄伽梵歌》這個作品,或許可以把某種智慧分享給香港人。」
「你的職責就是行動,永遠不必考慮結果;不需要為結果而行動,也不固執地不行動。」──《薄伽梵歌》
由2019年將《薄伽梵歌》改編成舞台劇本至今,社會的面貌變化很大。然而鄧樹榮認為,文本中談及的「正法」,遠超法律本身,而是每個人在其人生道路上的行為模式。劇中阿周那不願投身戰爭,與親友為敵,但在黑天看來,人類社會始終處於創造與毀滅的循環之中,而人亦不能逃避行動本身。
「人生道路上的正義邪惡,就由你自己去判斷,因為它(《薄伽梵歌》)沒有給你一個最後的定義。」由正法談到瑜伽的智慧、解脫,鄧樹榮形容《薄伽梵歌》裏的所謂「正義」,其實是一種智慧的分享:「即每個人如何去應付、或如何去看這個世界上現時出現的種種矛盾和種種鬥爭。現在這種矛盾和鬥爭越來越多,這是要觀眾自己看完這個舞台作品之後,自己去思考,他應該走哪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化身說書人 傳達《薄伽梵歌》智慧
得到鄧樹榮邀約演出之前,朱栢謙剛好在網上買來《摩訶婆羅多》的書,打算了解一下這部經典。隨後就收到《薄伽梵歌》的演出邀請,令他笑謂:「即是我不得不做了,這是緣分。」
訪問當天,看了短短一幕排練,緊湊的對白由黃智雯和朱栢謙兩位說書人娓娓道來,配以其他演員以形體動作烘托,就像鄧樹榮形容似的,引發出一種火爆與溫柔並存的能量:「他們兩個在精神上和外形上都有某種程度的吻合性或配搭性,這種配搭性可以產生一些很有趣的火花,這也正正是我這個作品需要的東西。」
在一個富神話色彩的舞台時空裏,數位演員們輪番穿插於整個作品,「他們有時是說書人,有時扮演阿周那和黑天,有時是當代的人物。這個作品,千萬不要以為它是復古,它其實是很現代的,充滿了很多現代的意識和形象。」罕有地將印度詩篇搬演至香港舞台,鄧樹榮認為,縱使大部分觀眾可能沒讀過,甚至沒聽過《薄伽梵歌》,他們或許也會聽過瑜伽,而整個舞台的呈現,也會令他們產生很大的聯想。
因排練此劇才首次接觸《薄伽梵歌》的黃智雯,由陌生到逐漸細味劇中文字,她發現當中的故事與日常生活其實有很大的連繫。「每天排練都好像有點不同,甚至(劇中內容)對自己日常生活都有一些影響,因為會被裏面的文字hit到自己。」戲如人生,對於智雯而言,排練的過程也猶如拿着一面鏡子,回頭觀照自己的人生。「好像在我的生活中有一個錄音機,讓我調整自己的頻道。整個排練對於我來說是一個鍛鍊,身心靈也如是。」
朱栢謙則坦言,深知跟隨鄧樹榮排練,體力上一定備受考驗,然而這種考驗卻能令自身變得更強。由文字上的概念轉化為舞台上的立體演出,苦行般的過程,卻帶來更多收穫。「我們經歷着最痛苦的時間,也是最豐盛的時間,將那種智慧形象化,我們可以回去品嘗,我們可以回去思考。」
曾經研究佛學的他,更容易切入印度教裏表達的智慧,最令他深刻的是當中關乎身體的說法:「你的身體就是你在這個世上的顯現,它承載着你所有的記憶,它承載着你所有的經歷。無論你開心不開心,你經過難關,你的身體一定會有顯現。這個身體的顯現已經是一回事;在裏面是有東西不顯現的,也是一回事。我覺得這種智慧令我──無論是否信奉這個宗教,也至少知道有些東西是你能自主控制的。」

劇場與冥想
「《薄伽梵歌》的智慧有不同的面向,憑你的生活經歷,能夠帶到甚麼東西離開,這對每一個觀眾來說都不同。」──朱栢謙
在充斥焦慮與不安的今天,《薄伽梵歌》構建獨特的舞台時空,以超脫生死的宏大圖景,讓人靜下心來,踏上一趟猶如修行的心靈之旅。
《薄伽梵歌》裏有一段文字:「不能約束自己的人,沒有智慧,也沒有定力,沒有定力則沒有平靜,沒有平靜,何來幸福?」智雯坦言,在第一次閱讀時,這段文句便讓她感受甚深,以至思緒混亂,或情緒偶爾湧至時,她也會在心裏反覆唸這幾句。「日常生活中,社會媒體上充斥着很多不同類型的新聞,所有的東西都不斷地影響你的情緒,即使你很想定心來做某些事情,卻無法做到。」
朱栢謙在旁和議:「世界快到追趕不到,你最好快點讓人知道你的態度,最好快點讓人知道你怎樣想,但你卻很難得到一種平靜,而且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而停下來。」在資料湧襲、無暇自觀的時候,劇場卻將觀眾帶進一個隔絕的時空,談生死,談世情哲理,彷彿是一種精神上的淨化。黃智雯想到表演中那些停頓的位置,短則三十秒、一分鐘,長則達數分鐘,在那些時間裏,能夠讓人停下來,甚麼都不做,純粹觀照自己的想法:「那些時間讓我們思考,消化整件事,有了呼吸的位置。」
鄧樹榮不約而同地將劇場經驗與冥想的過程連繫。在他的眼中,冥想是日常生活裏無時無刻都可以達到的狀態,只要足夠專注,就可以產生一種淨化作用,而劇場正好就營造了這樣一個空間:「觀眾在看我們在劇場上的形象時,某個意義上都在經歷着一種冥想的狀態。雖然觀眾不是坐下來閉上眼睛,打坐似的甚麼都不想,但他們觀看演出時,其實他們自己都經歷過一個淨化的狀態。」
《薄伽梵歌》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6月28日下午5時
地點: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
詳情:www.westkowloon.hk/tc/event/bhagavad-gita
撰文:鄭思珩
攝影:古本森、鄭思珩
剪接:廖偉洛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