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位於港島南區的黃竹坑地鐵站,會看見馬路與天橋縱橫交錯,色彩乏味的工業大廈林立,即便偶有幾座具藍色玻璃幕牆的商業大廈,也無法令四周明亮起來,加上地盤工程聲音不輟,乍看此地與藝術拉不上關係。但事實上,黃竹坑早就成為臥虎藏龍的藝術據點,不少畫廊及藝術空間自千禧年進駐該區,大廈之間偶見特色壁畫,沉實的環境隱約散發一股藝術氣息。

配合近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藝文空間,香港藝術發展局全新展場「展藝館(SHOWCASE)」落址區內,奠定黃竹坑為本地藝術發展的重要地區。開幕展覽「南區旁注」由策展人郭瑛策劃,邀請11組本地藝術家以黃竹坑一帶的故事和環境為題材,創作一系列視覺藝術和多媒體作品,築建藝術與社區之間的橋樑。

「黃竹坑對我來說是一個過路的地方,我會經過此地到毗鄰的海洋公園,或到香港仔水塘遠足——我覺得我和它(黃竹坑)的關係很疏離。」郭瑛表示在策劃展覽以前,她和不少參展藝術家亦對黃竹坑印象模糊,故萌生抽離地為該區添上旁注的意念:「如果我們對這個地方沒有一種由自身而來的連繫,倒不如帶著一種客觀的態度,為這個地方宏觀的圖景加上不同旁注,呈現它立體的面向和鮮為人知的故事。」配合「旁注」概念,展覽劃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回應都市傳說、城市經驗與實地觀察及歷史等主題,從不同面向細訴黃竹坑的前世今生。

南區旁注
開幕展覽「南區旁注」由策展人郭瑛策劃,邀請11組本地藝術家以黃竹坑一帶的故事和環境為題材,創作一系列視覺藝術和多媒體作品,築建藝術與社區之間的橋樑。

南區都市傳說 三千年古石刻的神秘面紗

「這個地方有很神秘的一面,有很多未經證實的故事和傳說。」郭瑛形容「都市傳說」為展覽其中一個重要主題。黃竹坑區內一個古石刻擁有逾3,500年歷史,座落在離海較遠的位置,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其位置並不尋常,故引申出不少圍繞該石刻的都市傳說。兩位藝術家李寧和陶啟安與助理策展人容穎怡一起遠足到現場考察後,發現石刻上最明顯的圖案猶如一個人把四肢攤開,兩位藝術家遂將圖案融入各自擅長的媒介中創作,呈現出不一樣的感覺和故事。

李寧參考石刻的紋理和鑿痕,創作出版畫《逆向似曾相識》及印刷作品《想像力練習》。《逆向似曾相識》中主角背向觀眾,往隱秘的密林走,神秘的意象配合精細的木刻,營造都市傳說的超現實氛圍。另一邊廂,陶啟安運用陶瓷創作出一系列虛構的古代器物,當中包括祈求生育和收成的仿古文物,憑其想像引領觀眾從現代走到過去,思考文明的發展以及歷史、宗教與流行文化的關係。

南區旁注
陶啟安運用陶瓷創作出一系列虛構的古代器物,憑其想像引領觀眾從現代走到過去,思考文明的發展以及歷史、宗教與流行文化的關係。

從黃竹坑發展歷程 反映香港城市經驗

「黃竹坑由19世紀末一直發展至今,擁有很長的歷史變化。它(黃竹坑)能反映香港由工業城市,慢慢轉型成以服務業為主,顯示香港整座城市的變化。」郭瑛指出黃竹坑的工業發展史,彷彿與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至金融城市的命運一脈相承,展覽故以城市經驗為另一方向,從一個地區的變遷,觀照整個城市的演變。

建築物的變化是城市發展的指標之一。對此有感的鄺鎮禧,屬少數曾居於黃竹坑的參展藝術家,他成長時期住在現已拆除的黃竹坑新邨,搬離以後一段時間再到訪,察覺區內建築大有不同:「我發覺附近落成很多新建築物,均有玻璃幕牆或者金屬結構等密封的設計。這讓我回想以前住屋邨的時候,有通風間等通透的建築,人們在空間內四通八達,進行各種意想不到的活動,例如打麻將、放四驅車模型等。」擅長把常見物料以新鮮方式呈現的鄺鎮禧,按自身居住在黃竹坑的經驗和觀察,構思出《盤景》裝置,花了六天在展場的落地玻璃上置滿玻璃吸盤,模仿通花磚牆的設計,卻把正負空間互換,對比通透與密封的建築設計,並回應城市建築的變更。

藝術家鍾正則以合成照片《良友》呈現城市經驗。鍾正以航拍機拍攝興偉冰廠的外牆,牆上置有良友煙草公司的大型廣告,廣告壁畫經風雨洗禮,變得朦朧、抽象,而良友的業務亦早就不存在於香港。作品捕捉了不復存在的煙草工業,回應工業發展的歷程和城市中隨時代消逝的事物。

南區旁注
鍾正《良友》捕捉不復存在的煙草工業,回應工業發展的歷程和城市中隨時代消逝的事物。

黃竹坑歷史與環境的多元面貌

展覽中不乏擅長寫實記錄和深入研究歷史的藝術家,從資料搜集和現場記錄拼湊出南區的宏觀故事。當中梁御東的多媒體作品《多重彩與藍調九十九》運用影像和雕塑展現黃竹坑的多種面向。他從顏色出發,選取從天空、水、大廈玻璃幕牆等多處可見的藍色,以相機錄下99種不同深淺的藍色,呈現黃竹坑的工業建築、玻璃幕牆大廈、海岸線、自然景觀、主題公園、工地等多元面貌。除了錄像,整組作品更構成一個雕塑,外面運用了沙包、金屬等具工業味道的素材拼湊出山水的意象,背面則以寧靜和諧的藍色包圍觀者,將社區的自然環境和城市發展融為一體。

除了從藝術家的想像了解黃竹坑的故事,部分作品鼓勵公眾參與,親身投入和感受黃竹坑與香港歷年來的演變。軟雕塑家鄭淑宜(Eastman)研究了歷史地圖的型態,受地圖的繪圖風格、物料、色彩等變化吸引,構想出作品《消失的風景》的意念,運用戳繡繪出四幅不同年代的地圖,呈現黃竹坑不同階段的變更,以及從地圖上消失的事物,「我選用1997年的地圖代表海洋公園最興盛的年代,(當時)有集古村、水上樂園等,在我回憶裏是最豐富的海洋公園。其次是工廠區和黃竹坑邨(的變化),從前黃竹坑邨在此區落成,以方便人們在工廠區上班,但黃竹坑邨現已成了地鐵站,因此我希望放在地圖上,讓大家看看消失了的地方。」驟看作品刺繡部份並不完整,實質Eastman希望公眾參與戳繡製作,共同創造屬於大家的風景:「我只是策劃者,提供了一些設計的圖像、顏色的配搭。我希望公眾人士用自己一雙手,在地圖上走一遍,透過親手做刺繡,經歷路線的變化。」

南區旁注
鄭淑宜《消失的風景》運用戳繡繪出四幅不同年代的地圖,呈現黃竹坑不同階段的變更,以及從地圖上消失的事物。

同場還有江康泉、林兆榮、朱卓慧、陳沁昕、鄧廣燊、袁雅芝等多位藝術家的創作,為黃竹坑幾經更迭的豐厚文化歷史,添上附注註釋,全面地塑造其新舊並存、自然與工業、商業與藝術並重的社區景觀,藉由藝術探索社區與城市發展的未來。

南區旁注

「南區旁注」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0月1日(逢星期一休館)
時間:下午12時至7時
地點:黃竹坑業勤街 39 號 Landmark South UG 展藝館

撰文:蔡詠愉
攝影、剪接:古本森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