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進香港藝術中心,沿階梯而上,幾層白牆佈滿形式、風格和主題各異的藝術品,組成一幅豐富的本地藝術圖景。

「香港其實有很多國際性的藝術博覽,然而本地的藝術博覽卻很少見。」香港藝術學院校友會會長 Daphne Ho 談到展覽初衷時說道。「這個Art Fair和平日的展覽有點不同。在這裏走一圈後,會看到很多不同形式的互動,是一場又一場對話的呈現。」

The Collectible Art Fair 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香港藝術學院協辦,香港藝術學院校友會負責籌劃,以沙龍形式,展出逾二百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參展的,除了有香港藝術學院的校友和師生,還有多位與香港藝術中心和香港藝術學院有緊密合作關係的藝術家。

「最初開始招募的時候,其實我們都有點擔心,畢竟很多校友畢業已久,有些亦不一定有創作。」Carol Lee 為香港藝術學院的校友藝術家,協助籌辦這次 Art Fair,坐在線條多樣的畫牆之前,她不禁回想初期的擔憂。「但是到了公開招募期間,其實我們只招募了大概一個多月,已經有二百多位不同的校友參加。這件事令我很感動,知道畢業了的校友尚很支持我們香港的藝術圈,形成一股勢力和歸向之心,回歸母校。」

有別於一般展覽,這次活動不但展出各類藝術創作,也希望藉出售作品,為香港藝術學院籌款。展覽收益扣取必要開支後,將全額撥捐香港藝術學院,幫助學院繼續培育藝術專才。走遍 The Collectible Art Fair,能夠看到不少藝術界裏耳熟能詳的名字,亦有不少是年輕新晉的本地藝術家。當他們的作品並置於同一空間時,透過不同媒介,形塑出創作時相異的角度,無論藝術價值或是出售價錢也同樣「Collectible」。

媒介多元的展品  陶瓷作打破新舊界限

香港藝術學院提供的藝術訓練,廣及多種創作媒介,陶瓷就是一個成績斐然的範疇。策展人 Shirky Chan 特別提到展場裏的陶瓷,這次展出的作品中,不少出自香港聞名的陶瓷家。「傳統的陶瓷作品,很多時候由一些器物發展出來,即我們日常生活裏可以用到的物件,譬如碗碟和茶具。另外也有一部分的藝術家,希望以一個比較藝術性的形式,展現陶瓷作品,或運用新的科技,如 3D 打印,顛覆傳統陶瓷的形態。」展覽中,其中一套引人注目之作,是香港陶瓷藝術家陳思光的《雙味杯》,他將堅硬的杯子化成柔和的弧度,舞動一般向四周引頸,據聞採用弧度不同的杯子來盛水時,會嚐到有別的味道。

另一套值得留意的作品名為《香港本色》,由四十多位陶瓷家一起合作。創作源於2021年疫情期間,被困在香港不能出遊的日子,一位陶瓷老師發起了一個項目,鼓勵香港的陶瓷家到不同地方尋找泥土。這些泥土遍佈九龍、新界和香港島,聚集起來之後,製成縫製於衣服上的鈕扣。一個細小的日常物品,便成為了集體空間與個人情感的載體,藉由藝術帶來特殊的連繫。

無論是單純欣賞藝術創作,或是有興趣收藏佳作,The Collectible Art Fair 都為來訪者帶來不同的共鳴與靈感。在展覽的不同部分,能夠看見與別不同的藝術面貌,除了陶瓷,還有圍繞香港日常生活的畫作;有黑白簡約的、多彩漫畫化的,也有媒介多元的裝置作品,充分利用展覽的多層空間,驟看猶如近年香港藝術界的濃縮圖景。

The Collectible Art Fair

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11月16日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賽馬會展廊及包氏畫廊
(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地下至三樓、四樓至五樓)
費用:免費入場
詳情:https://www.hkas.edu.hk/events-zh-hant/the-collectible-art-fair/?lang=zh-hant

採訪、撰文:鄭思珩
攝影、剪接:古本森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