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就是在穿越時空、文化之間會產生不斷的文化撞擊,在保持傳統中創出無限的可能。《凱撒》在舞台美學或者服裝上都做了大膽的破格,古羅馬盔甲中藏有水袖,這種對碰非常有趣。」—— 創新京劇大師吳興國

一位是創新京劇大師,一位是上海崑曲王子,吳興國與張軍「強強聯手」,破天荒演繹莎士比亞鉅著《凱撒大帝》,全新戲曲文本與音樂,傳統京崑功架與當代劇場對碰、東西互融,這場跨界跨文化的新媒體戲曲歌劇將於本月底在香港藝術節作世界首演,會產生怎樣的火花?《文化者》遠赴上海直擊採排現場,還跟二人來了一場深度對談,聊創新之餘,也分享了戲裡戲外末路英雄的心路歷程。

凱撒
上海崑曲王子張軍(左) 與 創新京劇大師吳興國(右)

《凱撒》講述古羅馬英雄凱撒,被一眾元老背叛刺殺的故事。糅合傳統戲曲表演程式與當代劇場元素,將京劇老生、花臉、武生;崑曲詩人、崑曲旦角等行當輪番轉換,化身成為凱撒、卜拓思、賈修司、辛拿、主角妻子等不同角色,作曲家許舒亞為《凱撒》創造出迴盪的氛圍和史詩感的音樂,再搭配Art Tech舞台影像,是香港藝術節委約作品。

三星拱照加上文學力量,把莎翁的經典以京崑對碰的破格形式穿越時空的演繹,吳興國與張軍均形容為各自的「藝術里程碑和使命」。

京崑能跟西方直接對話 《凱撤》需要世界舞台

「我們看待這個作品,它是屬於世界的,我們都希望京崑及戲曲可以跟西方直接對話,希望《凱撒》也能達到這個使命。」張軍這位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創始人及藝術總監,近年不斷探索崑曲現代化之路,拓展與不同藝術類型的跨界合作。

「我們穿上這羅馬盔甲時,不會比一個羅馬的將軍弱;但是我們的身段一拉出來的時候,我們還有自己的形式跟樣式,所以你看盔甲裡面就有加水袖。水袖很重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戲曲的精髓。」

吳興國創立的「當代傳奇劇場」更以莎劇起家,四十年來劇團不斷思考傳統和創新之路,早已成為以傳統劇場形式搬演西方經典的標誌性亞洲劇團。作為京崑版《凱撒》的創作總監兼導演,本來吳興國也擔心京崑合體演繹西方文學鉅著會不會很違和?結果憑二人的經驗及文化底蘊淬煉出一股新的劇場力量。

「我們為什麼要去演名劇?當然是因為它已經經過千錘百鍊,不管是文學家還是觀眾、甚至整個中華文化歷史藝術的薰陶,我覺得這個都太珍貴了。但我們是否就滿足呢?傳統的功架是基礎,觀眾是不饒人的。」

「我覺得要扎實的基本功和廣闊的眼光,作為藝術家走一輩子創新的路,才會比較有意思有趣。」——上海崑曲王子張軍

  • 凱撒
  • 凱撒

《凱撒》的劇本經過三年烹燉,單是加了大量的影像,製作這些動畫就花了一年時間。「總共55幕戲,凱撒這個角色很早就死掉了,變成了一個靈魂。當觀眾看完整個故事後,才會發現卜拓思才是故事的主角」。《凱撒》創作於疫情期間,吳興國直言,劇本最起碼改了六七個版本,「在廿一世紀疫情下寫末路英雄。」

莎翁作品中沉重和血腥的悲劇色調,是京劇傳統服裝和一桌兩椅的舞台不曾表現過的;將傳統京崑的唱、作、唸、打融合西方經典並佐以劇場形式呈現,也是破格。「一個真正的喜歡戲劇的人,他會知道我們的中華戲劇這種『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是很不一樣的。」吳興國說。

《凱撒》劇中,吳興國和張軍要以小生、老生、花臉等行當來扮演角色、塑造人物性格。 吳興國說,《凱撒》保存了京崑舉手投足的美感,然而劇中又有大量話劇表演的成分,二人都百分之百的入戲,這是和傳統京劇不相同之處。二人最初其實很緊張,因為不知歌劇唱腔與京崑結合應該怎樣唱?最後彼此排除萬難,把它自己的文化體驗唱做出來。

「雖然觀眾在戲中聽不到鑼鼓點,但演員演出的所有動作都踩在鑼鼓點上,內行人是可以看出來的。我一出現在舞台上,就已經是京劇的符號了。」吳興國說。「繼承傳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就像我們把故國博物院的東西保存在裡面;但是你不能說,我比它好,你怎麼比它好呢?你創新就比它好了嗎?你怎麼代表你這個時代呢?」

  • 凱撒
  • 凱撒

突破東西文化 京、崑會否排斥?

突破了東西碰撞,本身的京、崑互融又會否排斥呢?張軍承認這是另一大挑戰,但創新跟傳統沒有什麼太大的衝突,都必須得要有一個基本的依靠。「中國傳統戲劇很厲害,音樂六百年;戲劇四百年。所以你說這東西是傳統的還是新的?我覺得它既是傳統也是新的,既不是新的也不是傳統的,它一定是合二為一在裡面的,所以對我來講沒有絕對的有什麼區別。」

張軍形容《凱撒》肯定是西方劇經典,但是表演方式是很東方的。「戲曲有很多裝飾法,我覺得這個是很讓人痴迷的,我也希望這些不同的世界民族當中,可以有中國戲曲去駕馭它的方式來呈現出來,這個部分一定是融會貫通的。」

「我覺得京、崑本是一家,北京會把梅蘭芳的《牡丹亭》拿出來展示。精彩的角色之間的對決,已沒有京崑的差別。」

看他倆現場採排了兩段,功架紮實也不失創新。「你不要看我剛才戴了面具這樣走路,如果沒有從小這麼精緻、紮實的身段訓練為基礎,絕對做不到;不是戲曲行當出身也做不到。是念也好是唱也好是演也好,所有一切你逃不過真正舞台上的這個專業。」談創新的底線,吳興國如此回應。

其實,早於1986年,作為台灣「當代傳奇劇場」創辦人,吳興國早已實驗爲西方文學鉅著注入東方美學和當代人文精神,改編莎翁四大悲劇之一的《馬克白》為新編京劇《慾望城國》而一劇成名,場景轉移至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薊國,加上莎翁細膩描繪權力鬥爭下陰暗幽微的人性心理,締造了另一當代經典。作品除了在莎翁故鄉英國皇家大劇院演出外,至今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大劇院上演。然後到2001年復團作品《李爾在此》,再到如今的《凱撒》,吳興國是劇場上這條東西碰撞道路的先峰。

  • 凱撒
  • 凱撒

「找時代的未來 不辜負當下」

他回憶指,當年《欲望城國》在英國皇家劇院上演,「莫名其妙的一舉成名」,他說當時他還站在世界東西文化模糊裡看事件,後來他做了好幾個莎士比亞戲劇、俄羅斯希臘悲劇甚至契科夫、卡夫卡與貝克特等近代文學作品,「當我去勇敢衝刺的時候,我終於體會到我們自己文化的分量,我們一直在傳統裡面找尋精緻的那一面,也不辜負這個時代。我們不只是學前輩大師的風範,更要學他們的精神,盡力去找時代的未來,希望年輕人踩在我的肩膀上看到更遠。」

不過,吳興國的創新之路也遭受過排斥與非議,天天在報紙上被罵,長時期找不到表演場地,他們最終要在公園演出。「很多剛開始很質疑我們創新的許多老戲迷,過了10年、20年以後他在看我們的戲,他們會說其實我們保留了非常多的傳統,真的熟行的人是看得出來的。」

吳興國記得,1990年在英國演出時,有劇評說他們的戲「特異可笑」,「他說為什麼英劇的女主角唱起來像貓被關在籠子裡面一樣?那個就是從西方人眼光看亞洲文化的一個歧視。我們是慢慢用才能去說服西方而得到對等的文化尊重。」

莎士比亞對吳興國而言,是個敢言的偉人,非常有歷史價值。「莎翁是我佩服的。他是一個世界戲劇巨星、大文學家,而處於那個專制的時代,他的作品說了許多政治,更把不同層次的角色、人類的階級說到這麼到位,他是勇敢的。」

《凱撒》細膩刻劃角色對友誼、國家、榮耀的內心掙扎,直探人心的恐懼與慾望。受三年疫情影響,吳興國編《凱撒》的時候,特別加了一位青年考古學家的角色,讓他來記錄這整個事情,他覺得經歷疫情、以巴戰爭、烏克蘭戰爭,他其實更關心怎麼去看待下一代?這整個悲劇是怎麼形成?從中可以閱讀人性?歷史怎樣輪迴?

凱撒大帝在華語世界鮮少被演出,吳興國相中凱撒,認為此劇提出的許多問題和隱喻,與疫情過後的當下出奇契合。「人類怎麼從莎士比亞這個四百多年前文本,去講述一個兩千年前的故事,它在現世社會還是不斷的重演,衝突總是永恒的,而人類的智慧永遠沒法解開這個糾結。」吳興國說。

凱撒

香港藝術節「當代傳奇劇場《凱撒》」

日期:2月22至24日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詳情:https://www.hk.artsfestival.org/tc/programme/Julius_Caesar

撰文、攝影:鄭天儀 (劇照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香港藝術節其他節目專訪:

【K-classics】港產指揮率南韓樂團獻藝香港藝術節 吳懷世:看古典音樂生力軍澎湃活力|2024

【 藝術節專訪 】編演全本《牡丹亭》喚湯顯祖之魂 三場演出看生死戀後的人文價值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文化者 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