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江康泉的 #江記 說,眾籌800萬元製作本土動畫電影《離騷幻覺》(Dragons Delusion),是「豁了出去」,過程本身已經是一則藝術宣言(Artist statement)。「我們希望表態、提出一個想法:創作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式,我們提出這個方式(眾籌)是希望利用香港的靈活性,證明香港有創意,有人材。」電影與動畫電影的分別是,電影效果可以後期搭救,但動畫電影每一個鏡頭就是一幅畫,前期準備工作要非常充足,不容有多餘的鏡頭,比昔日用拍攝電影更珍惜「菲林」。「動畫工序非常繁複,由構思、畫Story board、畫 Layout 、再把 layout 分拆成不同 artwork,再進入動畫化(animated) 、合成(Composite),然後再加上特效和燈效,最後便像一齣戲般進行剪接與混音、配樂共十多個工序。」
簡單而言,真人電影,同一個場景,當天拍10個鏡頭其實跟拍100個鏡頭的預算差不多;但動畫多一、兩個鏡頭,其實價錢就已經雙倍,因為每多一個鏡頭,便會增加下一個步驟的工作量。
拍80分鐘動畫要800萬埋單,平均十萬元一分鐘,江記說,計算方法是參考一些外國的例子與過往的製作經驗來推斷,還未計宣傳及其他雜費開支,眾籌將分階段進行,5月13日將完成第一階段,整齣電影計劃花兩年製作,製作團隊越過50人。
「如果籌不夠錢( touch wood ),計劃還會進行嗎?還是按籌到的資金『將價就貨』,拍短一點或濃縮版?」我問。「資金是令我們更有原因地完成這齣戲,如果資金不足,我們還是會用相對更長的時間製作,不會減刪故事。」江記說得堅決。事實上, kickstarter 在眾籌中也會抽佣加信用卡手續費,約扣掉10%,即大概1分鐘有4萬,與江記理想10萬元拍1分鐘仍然有很大的距離。
「我們無論如何也會繼續這個計劃,不會因為籌款不足而停手,大家都「豁出去」,既然我們已經花了2年時間創作2條宣傳片,不會因資金不足而把計劃停止。」
死亡意象 古時人的宇宙觀
驟眼看來,《離騷幻覺》跟江記以往作品不同:不再麻甩、可愛,換來是像霓虹燈般的科幻用色;江記說《離騷幻覺》是一齣架空歷史,重寫未來的科幻動畫電影,但香港情懷始終濃情化不開。
「我寫屈原的最大原因是它題材與死亡的意象很接近,而我在構思這故事的時候令我回想許多過往不勇於求學的片段,當中有些非常深刻。這些異像令我再思考,古時的人對他們想像中的宇宙,對於他未知的世界感覺會是如何?」這個講述跟屈原一模一樣的機械人尋找靈魂的故事卻讓江記先奪得「DigiCon6 Asia大賞」香港區金獎,再勇奪DigiCon6 Asia的Gold Mention評審特別大獎,評論更提到在動畫中「看到王家衛的電影風格」。
「《離騷幻覺》最初開始的時候是漫畫,最初想畫一個關於屈原的科幻故事,舞台設定在香港。我與我兩位朋友,李國威與崔嘉曦,即後來《離騷幻覺》的導演相討的時候,看到我們各自的漫畫,便提出不如嘗試三人一起合作一個動畫,於是我們便把漫畫重新剪貼、拼貼,營造出一個新的故事。」江記侃侃而談初衷。《離騷幻覺》裏面的香港是江記根據歷史片段、書本等資料搜集下重塑的舊香港,燈箱、電車、住宅區的屋頂,全部是七、八十年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香港製造 拋磚引玉的實驗
江記說,在製作的過程之中,已經有個想法:「其實香港有許多十分出色的創作人,不論動漫還是漫畫,而我們都喜歡看電影,但為何好像很少本土動畫電影呢?我們知道在香港其實有很多人或公司都很努力地創作動畫電影,會不會有可能香港每年有一、兩齣動畫電影,然後我們看完又可以期待下一套?」
江記的「拋磚引玉」實驗、一種由下而上讓觀眾參與的製作方式,不只應用於香港動畫,更希望能啟發更多創意人用自己方法「自救」,不要讓好橋、好藝術、好計劃埋沒。
註:明天(7/4),江記會發布第二條宣傳片《離騷幻覺之刺秦篇》,文化者會繼續跟進。
《離騷幻覺》眾籌網址:www.dragonsdelusion.com 眾籌時間:即日起至5月13日
離騷幻覺—作品展及原畫展: 展出包括漫畫原稿及全新畫作,帶領大眾走入神秘又奇美的香江花月夜。
地點:27空間
(鰂魚涌英皇道653-659號東祥工業大廈A/B座10樓)
日期:3月30日至4月15日
時間:每日12pm-8pm
撰文、攝影:鄭天儀
Copyright © 2018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