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是否必然?還是可以在新時代找到一個共存的位置?

遠在北方岱宗(泰山)山下,從前齊魯文化交融之地的山東,一邊蘊含多采多姿的文化,同時另一邊作為農業生產重地,工藝上和農業有強烈的連繫。山東文化上深受孔子、孟子、孫子和管仲等古聖賢的影響,集法家及儒家思想於一地,更有「禮儀之邦」的美名;提到工藝,山東這片土地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亦是多不勝數。

山東省文化館副館長趙新天(右)正為我們介紹楊家埠木版年畫,年畫視乎有多少種顏色而獨立雕刻底板,換句話說年畫有3種顏色就需要有3塊底板。
每塊楊家埠木版年畫底板大概可印5萬張年畫。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的山東,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月由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的「根與魂—青未了‧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透過超過約240 件(套)珍貴展品,配合傳承人的現場示範和演出,介紹多個具代表性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觀眾感受齊魯文化的獨有魅力。

濰坊核雕主要用上山東的水果核雕刻,例如:桃核。


山東全省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8項「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173項國家級代表性名錄專案,751項省級代表性名錄專案,3, 490項市級代表性名錄項目,10, 544項縣級代表性名錄項,數量非常龐大,但重點是他們依然傳承着。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林國輝(左)透露,每兩年都會舉行一次「根與魂」系列展演活動,邀請內地不同省份的非遺項目來港參展,為保育和傳承文化交流經驗。


朋友都知我特別愛手工藝,一件件經由人手注入靈魂,令每一件成品都變得不一樣,今次展覽雲集37款工藝,當中不少非遺傳承人都親臨現場,令我有人可問,印象更深刻。

萊州草辮編法眾多,但傳承人很耐心地和參觀的小朋友解說並教授簡單的編織法。


像是用一把剪刀成就一門藝術的沂蒙剪紙,題材非常廣泛,觀音、生肖以及山水景象都有,它的傳承人林化強在祖母和母親之後接過剪刀,繼續傳承這門手藝。剪紙不能戴手套,但畢竟剪刀鋒利,自6歲開始剪了四十多個年頭的他,指尖上滿是傷痕,但就是因為喜愛這門手藝,所以想一直延續下去。

沂蒙剪紙的山水中,同時呈現人民的生活情況。


而當日幸運地遇見拓片製作技藝傳承人孟豔鋒即場做拓片,他解說道拓片技藝中主分撲墨拓法和擦墨拓法,而單是撲墨拓法的手勢已足以影響拓片完成後的清晰度,拓包必須要一下一下打,不能急躁。因為拓印是為了將一些珍貴資料,例如:碑刻、墓志銘、古錢幣等,更好地保存下去,所以絕不能馬虎。

拓片製作技藝傳承人孟豔鋒即場示範並解說印和掃的分別。


除此以外,現場還有和東北農業關係甚濃的東昌葫蘆雕、濰坊核雕、東明糧畫製作技藝等工藝作品,另外還有令人驚嘆神奇魯派內畫和跟蕾絲花紋相似的即墨花邊傳統手工技藝等在現地可供欣賞。

魯派內畫用特製的筆在鼻煙壺內反畫,一個小面積的畫作也需時3天才能完成。



根與魂—青未了‧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日期:即日起至2019年6月23日
時間:每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
門票:免費入場
電話查詢:2784 5200
網頁查詢: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ICHO/zh_TW/web/icho/exhibitions_activities_53.html

撰文、攝影:余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