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最大的誤解是,分不清依賴學校和善用學校的分別,亦分不清天分和興趣的分別……人天生就會學習,
但進入了教育制度後就變成一個遊戲。首先你要知道遊戲規則,基本上99%的家長,都不知道這個遊戲如何玩。」──「神童父親」沈振雄

肅穆的沈振雄,一派敦厚的平凡中佬款,卻偏偏有個不平凡的家庭。

小兒子沈詩鈞,9歲獲浸會大學破格取錄成為全港最年輕大學生;18歲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在當地任教;大兒子沈怡謀,14歲入讀牛津大學,22歲取博士銜,現於英國大學教授。「養不教父之過」是必然,但沈爸爸更坦白:「想成功,孩子資質只佔一成,九成靠努力,是父母努力訓練。」

談「贏在起跑線」,沈振雄坦言兩個兒子並非資優,細囝成績僅屬中游以下。「人天生就會學習,但進入了一個教育制度後就變成一個遊戲。首先你要知道遊戲規則,基本上99%的家長都不知道這個遊戲如何玩。最後可以生存的,不是最厲害或者最強的人,而是最懂得適應環境的人。」何謂適應環境?沈振雄說他也思索了接近一年才有答案。「就是要知道何時要遵守遊戲規則,何時可以繞過遊戲規則,何時可以打破遊戲規則,這些你都需要知道。」

一個炎熱的中午,沈振雄馬不停蹄,參加樂思集團舉辦的「爆發正能量」神級分享會後,接受了我的專訪。在一所新界的小學,看見一臉無邪的小學生嘣跳喧嘩,一手培育位數字神童的沈振雄正色道:「既然要辛苦,為何不將辛苦放在中小學,要放在大學畢業後?關鍵是在小學已經要好好訓練子女,他們日後的路會易走很多。基本上人有九成時間是受潛意識控制,潛意識是由零至七歲培養。」

沈振雄認為,大多數不願意改變的父母,子女都不能成功,可能只有5%願意改變,從小替孩子洗腦。

一切要由2003年的沙士講起……

「其實整件事都不在我計劃之內。」這句說話,沈振雄整個訪問重覆了好多次。沙士期間中小學停課,生命變得很脆弱,沈振雄開始深思自己究竟在做什麼?每天上下班,送子女上學,但都沒有停下來想想是為什麼?

他翻着大仔華仁書院年刊裡的統計表,呈現學生能考獲A, B, C的百分比;學生成績表也有列明其全級名次,轉化成百分比又可以預測到學生在會考和高考成績。「再參考各間大學上一年度收生成績,就可以推算學生考獲那間大學,和將來從事什麼職業。」

未來,真的可以計算嗎?又那誰能計算到突然而來的災難?除了上帝?

在香港陰霾裡,沈振雄單獨和大兒子談將來和前途。「我問他是否接受命運?他思索一番後說不接受,反問我如何改變命運?當時他只是中一學生。我開始頭痛,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不知如何應對他。」

為免不想兒子有消極負面的想法,沈振雄覺得要「改變」,徹徹底底地。「重複溫習現在學到的知識是不會有進步,所以要另闢新路。」想起香港的大學接受英國文憑,沈振雄想不如讓兒子讀英國會考的課程,問兒子最喜歡哪一科?

「他說數學,於是我立刻買英國會考的數學教科書,他就這樣開始自學。」頭三天是沈振雄在教導他,之後孩子就自動波,在沙士停課的一個月讀完了全部書本。接着沈振雄就給他試做試卷,一開初時拿取九十分,之後全都是一百分。

沈振雄就開始思索下一步,又是沙士推波助瀾,港龍推出了四天旅程$999的優惠,於是一家人去了昆明。飛機壞了,機倉內無所事事時,沈振雄看見《南華早報》有一個國際學校招中三生的廣告。回港後,沈振雄致電學校想為兒子報讀中二,卻被拒絕了。「因為沙士所有外國人都想離港,中三是外國中學的開始,所以就只有中三有學位,我們就嘗試考中三。」國際學校只需學生應考數學和英文,結果兒子就成功由中一跳級至中三。

跳開有舖癮,兒子入讀兩個月後就因為覺得課程太淺易想再跳級,但學校不允許。「我就開始煩惱,因為入讀國際學校後不可轉讀本地學校,轉校一樣不可以跳級,唯一方法是到英國。報考時,他們也不容兒子跳級,所以需要等校長親自到香港游說他。」三個月後,英國某學校的校長真的來香港演講,講座完結後沈振雄一個馬步跳上台去找他,結果他收取了兒子,由中三上學期跳級至中四下學期。讀了中四三個月後又跳至中七,於是14歲就入讀牛津大學。

沈振雄認為父母在教養的角色上,
最重要是子女在幼兒到小學階段,多給他們不同刺激和經歷,
與小兒子詩鈞合照。(被訪者提供)

「所以呢,整件事都不是我計劃之內,而是一連串事件逼着要走這條路。」沈振雄聳聳肩道。退休前在商界工作,持香港大學理學碩士(電子商務及互聯網運算)銜頭的沈振雄,小時候也有兩次跳班經歷,但他不認為兒子們遺傳了他的基因才有好成績。

小兒子的「被早熟」,沈振雄強調更是意外。在大兒子申請簽證時,他想申請家長簽證,但學童需要在12歲以下。「於是我們借七歲的小兒子『過橋』到英國做學生,再申請我過去。所以小兒子是無辜的,無緣無故由一年級跳十級至中六,九歲再回流香港讀大學,成為香港最年輕大學生,整件事都不是計劃之內。」

傳媒廣泛報道了「神童爸爸」的故事,沈振雄頓成了紅人,走在街上任何人都會請教他教仔秘訣,親戚朋友更以「神蹟」看待,連深圳過海關都曾被20人截停請教。沈振雄和太太在想:「我們做對了什麼事情?其他香港家長做錯了什麼事?我們一直在思索。」

2008年開始,他開始做義務教問,在11年裡,接觸了300個家庭,再將可貴經驗總結下來撰寫成書。「這300個家庭是我的老師,如果我不接觸他們,不會知道香港家庭在發生什麼事。」沈振雄發現有很多家庭和父母,對教育存在很多偏見和誤解。

「最大的誤解是,家長分不清依賴學校和善用學校的分別,亦分不清天分和興趣的分別。壞習慣是自然而成,好習慣一定是經過思考和刻意計劃安排。」沈振雄說,很多人生活沒有目標,只顧enjoy life,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然形成壞習慣,生活是亂七八糟。

沈振雄認為,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是成功的關鍵,甚至決定了一半的命運。他不認為一個人入讀大學就能發達,但這些人比名校大學畢業的人路途要曲折。

「我所有學生的首要目標是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否則很難改變命運。現在大學畢業人工有一萬二千至一萬八千,若你跳不過這個阻力位,如三萬五千月薪,是很難改變命運,因為連出外居住也成問題。」沈振雄強調,如果子女沒能力搬出自住,父母退休後不能套現住處養老,那會造成整個家庭都不能改變的命運。

他以新電腦比喻孩子,「零至七歲時下載什麼,他一世都會記得,會主宰一生人的潛意識。如果想找到好工,不是入大學後才學習,而是一早訓練。」

沈詩鈞(右)已由神童大學生,變為美國大學數學系教授。
(被訪者提供)

就算是下載資訊,都要循序漸進,更何況是人不是機器,我忍不住問沈振雄,過早施教會否變成「拔苗助長」?

「那要看你的目標是什麼。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普通人,根本就不需要這樣培養。如果目標是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揾35000月薪,那你就一定需要這樣做,目前我的學生都非常成功。」沈振雄認真說。

訓練孩子成為生存機器、賺錢達人,難道不用理會他們快不快樂嗎?我近乎挑戰沈振雄。

「何謂開心?開心對於小朋友而言,就是沒有煩惱,這不對的。開心應該是來自解決問題的滿足感,這一定要在他們零至七歲時下載到他的腦裏,令他們改觀,有一個積極的人生。否則當困難和煩惱越來越多時,他們卻只強調開心,長大後就會很疑惑為何人生有這麼多苦難些解決不到?」

沈振雄續指,一樣重要的是要教導孩子知道滿足,和如何建立家庭文化。「因為現在的小朋友未經歷過戰爭、暴亂、制水等,老一輩為了生存什麼都要去做,但現在小朋友未經歷過,所以遇到困難時,不是求生,而是求死。」沈振雄說,三歲前已開始向兒子們「洗腦」,教他們生活就是去解決問題,不會動輒遇到困難挫折時就求死。

沈振雄將培育兒子成才的經歷,
以及近十年義務輔導過百學生的可貴經驗,
總結下來撰寫成書。

不過,沈振雄也為香港學生憂慮。他問過十位在跨國公司工作的學生,他們都很奇怪為何公司裡很少香港畢業生,於是問上司,秒回:「香港畢業生沒有競爭力。」

沈振雄皺着眉頭說:「香港畢業生是打不贏大陸精英和人工智能,沒有競爭力。最大問題是父母對此好像完全沒有危機感,還在提及拔苗助長,開心最重要等等字眼。我估計未來十年,香港應該會有大量人失業。」

沈振雄也談起他讀過已倒閉的小學,他形容是很差的學校。「所以父母是不應該依賴學校和補習老師,而是善用。就好像煮菜一樣,母親煮完,要孩子自己進食,才可以吸收營養,不能代他們進食。」

沈家兩公子怡謀(左)和詩鈞(右)現在分別在英、美大學教書,
如今二人仍與父親保持良好溝通,不斷互問問題。 (被訪者提供)

即使現在兩個兒子都在外國,但沈振雄強調和兒子溝通很好。「很多父母都依賴學校或補習社,這種外判會和子女造成隔膜,大家的感情就會生疏。」

「態度決定高度」是沈振雄所認同的,教育如是,做人如是。

撰文:鄭天儀 攝影:余日一@The Culturist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