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藝青年除了必備菲林相機、古着和Macbook,也愛到咖啡店打躉。原來60年代的本地文青也一樣,當年座落尖沙咀海運大廈的「巴西咖啡室」便是他們的聚腳地。因着低廉的飲品價格,不少知識分子都會選擇在這裏坐上一天,讓這裏慢慢變為產生社會及政治思想的地方,成為本地文化圈的「都市傳說」。

另一象徵意義,在於「巴西咖啡室」當時位處為私人物業的海運中心裏,卻能讓不同階層的社會大眾交匯,其開放和自由度不能與現在的商場相比。「像只聽『連卡佛』三個字已經帶給別人貴氣的印象,雖然沒人說哪些社會階層的人不能進連卡佛,但你會覺得『我進去也沒錢買啊。』其實我們早已經被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教育,為我們的空間進行區分。」Para Site 策展人瞿暢說。

還未踏進展場前,以為這正是「巴西咖啡室」的回憶展覽。逛了一圈後,才發現展覽原來只是借「巴西咖啡室」為起點,以13個藝術單位的作品延伸討論公/私領域的模糊化、公共性的形成和轉化、人類的集體性甚至個體的不安感等議題。展覽最後向觀眾提問:「當實體空間逐漸被消滅,人們還有甚麼可能性呢?」

Para Site 展覽「巴西咖啡室」策展人 瞿暢

歡迎光臨 裝潢如其名的「咖啡店」

瞿暢笑言有關《巴西咖啡室》的影像紀錄近乎零,只能透過查找文獻或「friend 搭friend」了解
。圖為作家陳冠中在2007年推出的作品《事後:本土文化誌》。

對瞿暢來說,「巴西咖啡室」所象徵的公共性,在於其自由的氣氛,就像作家陳冠中對『巴西咖啡室』的描述:「那裏是一個開放式設計的地方。座位間沒有阻隔,很容易會聽到別人的談話內容,甚至跟鄰座展開新的討論。所以在那裏衍生的意念都是隨意地流動的。」想到這點,瞿暢和團隊沒有在作品間建牆阻隔,反而讓它們互相交流而產生關係。

Para Site 現增設地面空間。《咖啡店》展期至10月20日,觀眾入內欣賞作品之餘,可以坐下來享受咖啡。

團隊甚至在原址工廈租用地舖單位,重現曾於1998年舉行的展覽《咖啡店》,還原當時作品和藝術空間獨有的自由討論氣氛。作為這次展覽的第一章,也為以藝術探討公共空間議題作初步介入。公眾可直接步進裝潢如其名的「咖啡店」裏,欣賞作品之餘也可以坐下來享受咖啡,策展團隊成員更會隨時「搭枱」攀談。

以幽默回應不再公共的「公共空間」

黃嘉瀛表示每天經過佐敦一私人屋苑的水池,都會看到烏龜集結於一塊小石頭上。初看覺得有趣,後來才發現烏龜因為健康需要「曬龜背」,而被逼聚在一塊能讓陽光照射的小石上。
她扮演監視者,看着沒有自由的烏龜委曲求存。

回到22樓Para Site 本部,就是展覽的第二章《明日聚會》。看到黃嘉瀛的作品《公園》討論「監視」議題,讓我想起這年頭不論在各大商場的公共休憩區,還是本來就屬於公共空間的街道和公園,都被鋪天蓋地的閉路電視監控。瞿暢說:「公共空間是每人都能進入,也能做不超過道德範圍事情的地方。日常生活被監視和控制,這樣的公共性是含糊不清的。」

不服於虛偽的公共性,本地藝術家黎朗生以充滿創意及幽默的錄像作品反抗。她在商場裏把咖啡室的座地燈關上、以萬用遙控為電器舖內的電視轉台、甚至在感應門和扶手電梯等自動設施前裝作以超能力控制開關… 把公共空間幻作私人操控,甚有重奪「空間權」的意味。

延續公共性 自製「公共領域」

「我們的公共空間已被逐步收窄,是否就代表公共性必然會被消滅呢?」瞿暢續問。

就如德國哲學家Jürgen Habermas 對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定義,凡是能匯集公眾意見的都是「公共領域」,所以公共領域並不局限於實體空間,可以是無形的。

例如武漢漫畫家子傑是次展出的《空間使用指南》系列漫畫,就是結集了人們的想法而洐生。他把2015年在上海人民公園內,設置帳篷讓公眾入內討論城市空間能如何被運用的《三叔計劃》成果,以漫畫形式展現。

出版組合i12 和藝術家鳩鳩作品《頭等重要的事》,把與社會事件有關的字眼雕刻和塗鴉在柱子上,更放置多本色情小書讓觀者翻閱,讓性慾望及政見等私人意念投放於公共空間。

藝術家以文字、語言或出版物,為大眾展示了另一種與實體空間和人數沒直接關係,卻仍能維持公共性的「公共領域」。

分裂才能重組 在磨擦中產生的公共性

「人人檔案」作品《咖啡淡了,是因為冰塊溶了》

「很多回憶『巴西咖啡室』的人都說在那裏會產生很多小圈子。因為人們都習慣在彼此都互相認同的環境下交流,甚至像近來的社會事件也同樣令大家緊貼同溫層。」公共性的建立好像不能缺乏群體參與,在這樣的論述下,個體的結聚 (being together) 成為被鼓勵的正面之事。瞿暢這樣看:「我覺得人與人之間連繫,而又為彼此帶來改變,應該是一件痛苦的事。正如我們不會願意跟保守一點的朋友聊太多,會認為沒辦法互相理解。」

「人人檔案」作品《咖啡淡了,是因為冰塊溶了》

本地藝術團體「人人檔案」以人際關係為命題,創作了《咖啡淡了,是因為冰塊溶了》,在展場搭建模仿咖啡室的高台、並同時播放三條沒有明顯相關性、各自創作的影片;而他們每個月都會各自準備一種偏好味道的咖啡豆,在平台上混合一起製作成冰滴咖啡。從這些環節裏,他們探討成員的共同性和自己的獨立性是怎樣互相平衡。

「人人檔案」作品《咖啡淡了,是因為冰塊溶了》

團體成員李繼忠更會在展覽裏帶領公眾討論環節,帶出一個團體內所發生的種種問題,以及如何面對矛盾。也會分享由本來為四人的團隊,經歷團員因意見不合離開,到以三人團隊之姿再出發的重建過程。

瞿暢則認為跟不同立場和觀點的人溝通,能夠讓自己完整地了解世界:「組成群體的過程裏產生矛盾是必然的,我們應該要做的就是理解不同立場的人,再想辦法解決這些矛盾。」

她笑言展內藝術家提出的眾多議題,均沒有附以解決方法。但在籌備展覽的這兩年裏,她得到了最大的感受、同時也是最希望觀眾能帶走的啟發:「身邊所有事情,其實都是因為人和人相遇、衍生思想上的交流而促成。當你意識到每件事都是因為不同的行為和表達而產生,你就會要求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做更好的事。」

「巴西咖啡室」Café do Brasil

日期:即日至11月24日
*地面空間之《第一章:咖啡店》分為兩階段展出
《咖啡店》——即日至10月20日
《一些有關美好生活的提議》——10月23日至11月24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7:00(周一、二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22樓及地面

撰文、攝影:熊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