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剛開始,莘莘學子正忙於選擇前路,著名藝術教育家陳育強在剛過去的暑假,隨為期5日的柏林文化藝術交流團時就說過:「藝術是可以學習自己選擇,但學習選擇之前,你要創造選擇,藝術品的製造其實目的和面向就是如此。」現時在香港讀設計、讀藝術並不「吃香」,若你說要將藝術當作是終身職業更是虛無飄渺。到底香港學生在藝術這條大道上,可以如何向前走?從事藝術教育近三十年的陳育強,綜合多年經驗為藝術終極目標寫下了一個自己的答案。

是大人的選擇,還是自己的選擇?

香港學生面對升大學一關,多年來都有「一仗功成萬骨枯」之勢,嚴陣以待。陳育強自言當年在面對升大學選科時,曾得到很多大人的意見,同時加入了很多自己對將來的想象。他以今次交流團的同學為例,指出這團的同學都是「九龍倉全港繪畫比賽2018 – 2019」的優勝者,有獎學金,而絕大部分同學都有興趣在將來修讀設計或藝術科目,能作出選擇的考慮其實很多。

「主要視乎老師和家長的視野夠不夠闊,如果他們集中在本土資源上看的話,他們真的無法想像在外地會如何,未來十年的發展會如何。」陳育強說。他指讀大學不一定是在香港,在台灣、大陸、新加坡,甚至馬來西亞都有很多好的大學,而且同學應該就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放眼世界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

藝術的終極目標

陳育強直言:「我覺得藝術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一個自主性,即是產生你的自主性,產生你的選擇,以及可以生活得幸福快樂,無論你的生活條件如何你都可以快樂。」他舉例若兩個小孩畫畫,大人往往很少說那個比那個好,大多數會說各有各好。他指藝術本應如此,你創作的作品,或是你去欣賞任何作品,你都能夠看到值得欣賞的地方,看到當中擁有價值。

最後他形容這次旅程自己同樣獲益良多,我追問了他獲益的方法,陳育強答道:「在旅程過後同學們到底會否反覆思考所經驗的,會否更深入地去研究印象深刻的作品或知識,這一系列的選擇才是真正的獲益。」

撰文、攝影、剪接:余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