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沒有一套公式或特定條件讓設計風格歸類為「香港式設計風格」,但「香港式設計風格」的確存在,而且讓香港人一看明瞭。這門獨特又易認的設計風格到底是基於文字/用色/還是觀者對香港的認識?而「香港式設計風格」居然透過街招保留了「深水埗式設計風格」?到底深水埗街招甚麼葫蘆賣甚麼藥?

香港街招文化

街招這種落地設計的載體老香港人絕不陌生,因為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年輕一輩的朋友原來有疑問,到底海報和街招差別在於甚麼?海報和街招都是宣傳的載體,張貼在街牆或其他平面上,但街招的內容遠比海報生活化得多,有些連商標都沒有,或許只是街坊手寫自製,難道你會叫通渠王或私人補習的宣傳為海報?我想也不會吧。

(右)foreforehead 選物店老闆兼深水埗「街招日常」展覽策展人
朱天韻 Daisy和(左)展覽合作及設計伙伴Jason Chan

或許你會說街招平平無奇,但你仔細看過這香港地道文化嗎?扎根深水埗兩年的foreforehead 選物店老闆兼深水埗「街招日常」展覽策展人朱天韻 Daisy ,在兩年間從日常上下班所見所聞,漸漸了解到深水埗的文化,她更從街招觀察到深水埗的民間設計美學。用上近9個月時間收集深水埗的各式街招,親身到11間民生店家訪談,了解當中經營故事,整理後深化成展覽。

店內的白牆展覽空間

Daisy 發現深水埗街招當中與油尖旺區或其他區街招的大小不同。單是展示,深水埗的街招不會如同油尖旺,在星期五晚上整齊排列於各大鐵閘上,然後到了星期一又悄悄地消失。深水埗的街招是不斷堆疊的,Daisy 說:「很有趣的是深水埗街招不會完全覆蓋別的街招,它會盡可能不遮蓋其他街招的資訊。」這聽來非常禮貌,不竟香港地「阻人搵食,猶如殺人父母!」,在傳統的香港草根地區更是明顯。

街招展示的逆襲

在展示部分Daisy 特意將展覽分成兩部分,用foreforehead 的白牆空間展示收集而來的真街招,並用日常見到的方式張貼;又反過來用黃竹街的後巷作為展覽場地,展示由11位本地藝術家及設計師為深水埗區內的在地店家/ 單位設計的藝術街招。

當在象徵傳統藝廊的白牆空間看街招,不期然會看得特別仔細;而在後巷看藝術街招居然更是真假難辨,11款藝術街招融入原來佈滿街招的後巷,模糊了展品和真街招,整件事的陳設確實有點「Banksy 感」,打破純白立方式展覽空間的想像。

暗藏的香港式設計風格

正所謂高手在民間,作為街招在短時間吸引途人目光就是誕生的使命,亦一直沿用至今。11位來自不同界別的時裝設計師、平面設計師、紋身師、街頭藝術家、字體設計師等,對深水埗有不同程度的認識,對街招設計又有不同的解讀,Daisy 解說:「和他們11位商討時其實沒有任何設計上的限制,所以成品完全是他們創意和深水埗傳統行業的結合。」

明明從來沒有具體的街招設計定義,但踏入後巷光怪陸離的街招毫不違和。例如平面設計師Jonathan Mak為華發強力磁石做的街招,受華發老闆的手寫字啟發,用上磁石重新做了「磁石」二字,配合傳統街頭會看到鮮豔又不同顏色的紙,做出街招形象又保留了港式設計味。

何忠記白鐵 x 字體設計師Calvin Kwok

另一邊年輕藝術家Nick Ma為兩蚊店設計的街招,保留了傳統街招的可撕小紙條,其實最初這種設計是為了吸引途人的目光及讓有興趣的人不用撕下整張街招,達到更廣的宣傳效果,構圖上類似香港常見的「例牌開倉」海報,效果非常貼地。

除此之外,11款藝術街招有的融入了深水埗招牌常見到的北魏體,也有用和布料批發相關的織嘜打破物料界限,甚至用A0 紙張印刷街招,刷新人們對街招大小的既定印象等等設計。

香港設計中心業務發展及項目總監林美華

香港設計中心業務發展及項目總監林美華表示,十分相信文化、設計和藝術的力量,隨着三者的提升,人和社區的生活品質都會更好。她希望的「BODW城區活動」 能夠為推動社區出一分力,希望今年透過16個主要伙人場地及逾100個衛星活動能連繫社區,靠在地的力量推動香港創意。

深水埗「街招日常」展覽

展覽日期:即日至12月8日
地址:深水埗基隆街132B閣樓foreforehead 及黃竹街2號巷仔

撰文 、 攝影:余日一
攝影、剪接:陳昶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