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館之友』不是聚焦培養藝術家,而是啟發大家有藝術家的創意思維,是香港藝術館與群眾的一道文化橋樑。」── 藝術館之友主席利張錫齡

閉館四年翻新擴建的香港藝術館重開,在偌大的藝術館空間這晚衣香檳影,「藝術館之友」舉行開館後首個大型籌款晚宴,郭炳聯、李家誠等富豪都以善長身分成座上客。過去14年一直當主席的利張錫齡跟 #文化者詳談「藝術館之友」一直擔當大眾與藝術館之間的橋樑角色。
.jpg?fit=640%2C480&ssl=1)
香港藝術館成立於1962年,由大會堂遷至尖沙咀的1991年,也是註冊慈善組織「藝術館之友」誕生之時,數數也有28年歷史。利張錫齡說,目前「藝術館之友」約有八百多名會員,相信藝術館重開後能吸引新會員加盟。
利張錫齡自2005年起擔任香港藝術館之友主席,她回憶「藝術館之友」最初由一位外藉人士成立,藝術館初期與私人組織合作也經歷磨合期,多年過後合作無間雙方已成為最佳夥伴,特別於致力提升觀眾對香港視覺藝術的興趣與及培育香港青少年對多元化藝術的欣賞,也關注藝術館的國際發展。

導賞本地海外博物館
「藝術館之友」經常舉辦會員活動,包括導賞團參觀本地以至海外的博物館、藝術館、私人畫廊、古蹟及特殊建築物等,也安排對藝術有特別考究人士作引導介紹藝術、設計及文物珍藏、舉辦專題講座和文化活動。
.jpg?fit=640%2C361&ssl=1)
讓機構也逐步推行定一系列贊助計劃。利張錫齡介紹指﹕「免費巴士把香港各區的學童送到香港藝術館,增廣藝術認知,至今已有78000名學童受惠。此外,亦有為有特殊需要人士而設的青年暑期藝術營 – 在不同階層及地區發掘對藝術有興趣的兒童及青少年後,請職業藝術家教導他們嘗試各種不同的藝術媒體,鼓勵年輕人的創意思維。其他計劃包括﹕每月一次在藝術館舉辦的「藝韻樂音」 免費公開音樂會、年輕藝術家旅行補助金、捐贈藝術品予博物館、贊助學術座談會等。」
「Art Basel等國際藝博會已吸引很多人關注香港這個國際藝術之都,開館後我們進一步找資助,策劃Curatorial development program(策展人員發展計劃),贊助策展人到海外進修和交流。」利張錫齡說。
自小醉心藝術的文化密碼
酷愛藝術文化的利張錫齡於1987年取得紐約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碩士學位,曾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藝術史。「到現在,我醉心所有類型的藝術,並欣賞每一件藝術作品背後告訴我那個時代的歷史、藝術家的視野以及文化背景資訊。我最喜歡的西方藝術家包括意大利畫家Andrea Mantegna、荷蘭畫家Rembrandt、Johannes Vermeer、西班牙畫家Velazquez和Goya。在中國早期畫家中,我很欣賞元書畫家錢選、趙孟頫,明末清初畫家弘仁和八大山人,我也很喜歡欣賞書法,包括明末書法家王鐸、文徵明和祝允明的書法。對於現代和當代藝術,我喜歡抽象表現主義者和中國水墨畫。」
談到藝術展覽,看過無數藝術品的利張錫齡總是不假思索就能說出令人難忘的經驗。她回憶,曾在中大任教的大都會博物館前中國藝術策展人James Watt便曾舉辦了兩次展覽,讓她印象難忘。
難忘武則天的贖罪碑
「一次是有關高唐時期,另一次是關於元朝的蒙古藝術。每一個都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並展現出驚人的藝術成就和物質文化的廣度和深度。」她記得,其中一件展品是武則天的贖罪碑,祈求天國寬恕她的罪孽。「蒙古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許多我們今天認為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設計實際上都源於蒙古等。」
利張錫齡目前也分別擔任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顧問委員會成員、紐約大學美術學院理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弗里爾 – 薩克勒畫廊董事會成員、香港水墨學會董事等,她一直致力促進文化交流。
「在最好的狀態下,藝術品的偉大永遠不會改變,超越並表達人類精神的最高形式。」(At their best, great works of art never fail to move, transcend and express the highest form of the human spirit.)她如此總結。
.jpg?fit=640%2C361&ssl=1)
撰文、攝影:鄭天儀 (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