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觀音像、媽閣廟景致真優美…」,小朋友也會唱的一首歌不經不覺地寫入了澳門的旅遊指南。所謂「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到牌坊心不死」,在旅澳遊客眼中,大三巴牌坊就好比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拚了命也要前來朝聖。然而﹐眼前的熱鬧對土生土長的畫家陳偉輝而言倒是陌生。「澳門回歸之前,我想到會一個大時代的變化,我很想將我兒時看過的事情畫下來。」陳偉輝看穿了澳門的命運,早早用畫筆將舊澳門的光景定格,給後世人回味。

陳偉輝筆名亞正,投身創作生活漫畫作品半個世紀,其作品於港澳報刊雜誌發表。由於漫畫風格受香港漫畫家「香山亞黃」影響,故冠「亞」字為記。他笑言自己的藝術細胞與父親不無關係。他的父親是大型紙紥公仔的師傳,他所創作的紙紥公仔是為舞台作品度身訂製。亞正說:「例如他為《仙鶴神針》紥了一隻鶴,配合電池和齒輪令它變得可動。」有別於殯儀的「公式化」紙紥,他直言父親每次創作都花上好多創意和想像,與藝術家無異。
亞正繪畫當時的雞公欖叫賣的情景(網上圖片) 亞正形容鐵皮工匠是環保的先行者,正用鐵皮製作日常用品(網上圖片)
自小幫父親把紙紮製品從天神巷揹到觀音堂「交貨」,接着又跟「龍虎武師」到處跑,使他接觸到很多街頭景物和傳統習俗,漸成了日後的創作素材。他的創作從早期見報以澳門近期社會時事為主題的漫畫,發展到後來以50至70年代的地道風情為題的水墨畫,他坦言自己最懷念的還是澳門過去的光景。
亞正於1999年至2009年以昔日的澳門風情為主題,先後展出近10場展覽;而他在1999及2009年出版了《昔日風情漫畫澳門街》及《澳門風情–水墨記憶》,記錄了照相機也拍不到的風貌小景,一些作品更被澳門郵政局印成郵票。
問到他書中有那些風貌至今仍然存在時,亞正就慨嘆說:「我隨手一翻幾乎都不存在了。」而當中有兩個關於飲食民俗的故事讓他十分回味。

用畫筆留住舊有的味道
其中一幅畫作是繪畫「三可餐室」的焗骨飯,焗骨飯聽來就像一道簡單的菜點,照字面理解就是一條骨加上一碗飯即可,這麼兒戲何以成為亞正入畫的取材呢?

焗骨飯原來是澳門普羅大眾甚為喜歡的菜點,更有人為它落選中國烹飪文化大典而感到可惜。亞正解釋現在嚐不回舊有焗骨飯的味道的因由:「其實焗骨飯在以往是屬於下等餐廳的食品,而骨經過烹調會變香,但肉就不會。焗骨飯是用柴來焗,將骨焗至金黃色,再加上茄汁,就是一道可口的菜餚。」隨着社會發展與進步,現在所用的設備與做法已經今非昔比。以前飯兜是用“燒靑兜”,現今都改用不鏽鋼或玻璃兜。爐具以前是用油渣爐甚至燒柴,火力較柔,焗的時間較長,慢工出細貨;現今用的是石油氣爐或電焗爐,火力較猛,難以掌握火喉。時間改變了味道,昔日的焗骨飯連同畫中的「三可餐室」一同成為了集體回憶。

而另一幅畫作「和味龍虱」也逃不過時代的浩劫。「水蟑螂是向光性的,喜歡靠近水銀燈,但現在的燈已經全部不同了,在澳門也找不到水蟑螂了。」亞正回想起兒時的零食難掩失落之情。水蟑螂經用椒鹽的炒炸後,相當香口,吃不完又會放進玻璃罐中,是當時澳門人喜愛的美食。雖然是以昆蟲製成的食品,但當地人對它的情感不輸港人對卡樂B的熱愛。
「澳門曾經出現過很多畫家…我認為澳門是適合繪畫的地方。」亞正形容以往澳門清幽恬靜,吸引了不少畫家,譬如鄧芬、高劍父、周霑在此紥根,但不少藝術家不習慣現在的喧鬧,陸續將工作室遷走。
著名畫家及嶺南畫派的創始人之一高劍父於1938年定居澳門(網上圖片) 鄧芬為早期粵港澳國畫壇重要人物之一,曾經是亞正的毗鄰(網上圖片)
澳門文化評論人李展鵬有言:「澳門人都患上了一種懷舊的文化症狀。」特別是回歸後,那份懐舊感與疏離感更強烈,著實不無道理。澳門數十年間由一片彈丸殖民地搖身一變成為金碧輝煌的「賭城」,近年又頻繁發展光影遊,使當地變成不夜之都。而從亞正作品中可見,他畫的既是一份懷念,又是一份無奈。
撰文、攝影、剪接:陳昶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