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香港版的鹽田梓藝術祭在去年11月登場,藝術祭以海島為背景、突顯人文關懷及土地意識,鼓勵大家走入本被城鄉差異冷落的土地,讓心靈得到喘息的機會,也讓人藉由觀賞藝術家和在地村民合力創作的藝術品,了解到當中的人文風情。

而擁20年歷史、3年一屆的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藝術總監北川富朗,也確實希望以藝術介入社區,並試圖改善偏鄉發展衰弱的問題。隨着藝術祭發展越趨成熟,參展藝術家的背景也越來越國際化和多元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透過「香港部屋」這項計劃,讓香港藝術家能在這國際藝術舞台上展示創作成果。第8屆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即將在2021年舉行,藝術推廣辦事處現正招募「本地薑」,為2021、2022及2023年香港部屋遞交視覺藝術或跨媒介藝術作品提案。

活化偏鄉

越後妻有位於日本新潟縣南部。這幅佔地約760 平方公里的土地,由川西、松代、松之山、十日町、中里和津南6個地區組成。當地降雪量接近世界第一,平均每年擁有長達5個月的雪季;而新潟也是日本有名的農業區,基於冬季日照時間短、夏季日照時間長而較少下雨,獨特的季節氣候差別為當地提供了優質的水源。雖然常見的洪水災害讓這裏的生活條件變得艱難,但在居民的努力耕耘下,卻令越後妻有成為著名的「越光米」產地。

雖然「越光米」讓越後妻有成為日本標誌性的農業區,但另一方面卻又隨着戰後城市高速發展,農業逐漸被視為絆腳石;年輕人逐漸往城市遷移就業,偏鄉人口高齡化等因素,而讓這片土地和依然居住於此的老人們生氣日漸消減。

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曾策劃過針對反種族隔離議題的草根性藝術行動,北川很早就嘗試打破社會對藝術品必須「居於」藝術館內的觀念,嘗試讓藝術走進城市和社區,以非資本為中心的模式與人類共生共存。抱着這樣的想法,北川在1990年代末走進當時已受城鄉差異問題嚴重影響。以十日町市為首的越後妻有地區;嘗試開展「以土地為本」的藝術活動,讓居民重拾對自己土地的驕傲。至今為止,藝術祭每3年舉辦一次,每次約50日展期;也另有美術館和常設展館開放予訪客參觀。

空置建築物成藝術品

要重塑整片土地的生命力,北川認為即使費功夫,也要讓藝術家們的作品散落在區內的200多個村落之中,讓參觀者體驗各個村落的生活實況。透過北川努力不懈地舉辦無數次的講解會,他成功與當地居民建立互信關係,讓作品走出定點的美術館,分佈在田野間、路邊、山坡和隧道等室外地方;甚至「物盡其用」地走進廢棄的工場及校舍等空置建築物,和居民的住宅等私人地方,藉着藝術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保存下來。

強調作品與在地意義的連結,當然不僅限於它們所展出的地點。而歷年來超過一千位來自海內外各地的藝術家,可說是由室內至室外的展覽場地都「玩到盡」。像法國藝術家Christian Boltanski 在2006年就把已停辦兼空置的東川小學改裝成藝術品《最後的教室》,禮堂、教室、走廊,通通都是作品的部分;以具符號引發聯想的裝置、燈光及相片等,讓觀眾從見證松之山歷史的舊校舍裏對生死議題進行聯想。對於這個平均每年因鏟雪而帶走四位老人性命的地方,作品帶出的思考和感嘆值得讓訪客再三思考;越後妻有的水力發電一直為東京的電力供應付出,甚至令本應進入新潟縣的信濃川水源被截流,令河裏的魚減少,影響區內生態鏈。日本藝術家磯邊行久為此就以巨型充氣管裝置,把本藏於地底的供水管「重置」於地上,讓訪客更具體地了解越後妻有對城市的付出與失去。

「本地薑」嶄露頭角 香港部屋着陸

而香港的農夫也曾在越後妻有的土地上留下過不少「腳毛」。例如從2015年開始的《大地予我》項目,就讓百多位香港農夫嘗試下田耕種,過程中與當地農夫產生交流;而聖雅各福群會則讓復康人士參與陶藝創作,親自燒製「薯蛋人」並把它們置於田地上。讓《大地予我》成為結合耕種、藝術和教育三合一的項目,別具意義。

香港藝術家逐漸於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嶄露頭角。至2018年,康文署在津南町搭建由本地建築師葉晉亨及其團隊設計的香港部屋,讓香港藝術家駐留、創作,並透過這平台與當地居民互動;而藝術家的作品在藝術祭、夏祭和秋祭期間在地下的展覽空間展出,並同時舉辦工作坊、分享會等藝文活動,與居民及訪客互動;可說是集居住、創作和展覽於一身的設施。

部屋落成後,由香港藝術家梁志和+黃志恆以《津南遺失博物館》作為頭炮藝術項目。他們在津南地區探訪,從居民的舊相簿裏擷取陌生路人的背影,再親自演繹和攝下相中人,並沖印成同等身高的攝影作品;他們也研究過津南的時代背景,譜寫成半虛半實的小故事。他們以藝術手法把曾經不起眼的當地居民還原到受注視的位置,借意重現津南地區當時的風俗文化、經濟及政治等不同層面的歷史。去年,香港藝術家尹麗娟在3及4月駐留,透過訪問和親嚐當地居民的飲食文化,最後製作了逾百件陶藝作品。除了展示以旅人視角所觀察得來的在地風俗文化,也具象地展現了當地居民與駐留期間的她所築起的情感連結。

為延續自然、土地、人文緊密連結的精神,藝術推廣辦事處現正徵集本地藝術家的提案。

參加者可透過個人或團隊名義,遞交最多兩份視覺藝術或跨界別藝術作品提案,參加2021、2022或2023年的香港部屋計劃。作品須符合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理念,以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當地豐盛的大自然資源為主題。而提交的作品須為參加者的原創作品,技術上可行之餘也需配合有關場地和位置。獲委約的藝術家將獲得不多於44萬港元作為藝術作品製作及相關費用。

*參加者須於6月30日(星期二)晚上8時前,郵寄或親身提交提案至藝術推廣辦事處交流與拓展組(北角油街十二號)。評選委員會將選出3份提案,並暫定於8月公佈。

歡迎追蹤香港部屋獲取最新資料
Website:https://bit.ly/35hz1XZ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apo.hkhouse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hongkonghous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