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至2020年對香港人而言,是難過又難忘的年份。現在黃竹杭刺點畫廊(Blindspot) 舉行香港畫家楊東龍的個展《日課》,正是他這段非常時期所創作的作品,亦加插了他2015 年至 2018 年間的精選畫作。
看似花草、人地平凡的《日課》,卻滲透了畫家不平常的心語。

曾被傳媒形容為「西環米高安哲羅」的楊東龍,在過去近半世紀的創作生涯已塑造出一套獨特的美學語言,不變的是他的題材都取自與其共存的人、自然和事物,經過細密觀察,再以想像力加畫筆把回憶躍然於畫紙。
這次展出的十多幅作品,看到人、地方的跨時空聯繫。焦點作品《摩星嶺》(2020)是一幅四米半寬的三聯歷史繪畫,作品蜿蜒穿越眾多不同歷史時刻,以畫筆作出不可思議的聯繫。
隔空穿越的三聯畫《摩星嶺》

1950 年的摩星嶺是國民黨士兵及家屬難民營所在。1950 年 6 月的秧歌舞事件中,一個左翼團體揮舞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闖進摩星嶺。一邊大跳流行一時、代表中共勝利的「秧歌舞」,挑釁了國民黨村民導致數十人受傷。事件後,殖民地政府遷拆了難民營。

流離失所、暴力與不安的暗示瀰漫於三聯畫中。楊氏編排了精心佈局的場面調度,從黑夜過渡到白天、從室外過渡至室內。《摩星嶺》左邊畫了難民村的俯視圖,一直向下延伸至大海,一條謹慎的人龍沿著黑暗的山脊蜿蜒而行,未知是在執行任務還是逃亡。中央畫幅部分顯示了一家跌打醫館的內部及街景,一位白髮老人正在治療一名腳踝受傷的年輕人。在最右邊的是一輛警車,兩名年輕人被捕,從警察的冬季制服和被拘留者的服裝,可以推斷出這是 1966 年天星小輪加價暴動的場景。藝術家捨棄了線性敘事和統一的時間性,而代之的是一個碎片化的畫面,上面佈滿了各種各樣的細節和故事、在他生命中出現的以及虛構的人物。

楊東龍把城市中廣泛存在的事物,體現於親密、輕快、慵懶、退縮及沮喪的時刻。《抽口煙二》(2020)捕捉了溫柔與關懷的片刻:老人蜷縮在輪椅上,含著不會點燃的香煙;另一人自己點上一根香煙時,二人分享了片刻的喘息空間和新鮮空氣。天台上一群野鴿如驚弓之鳥往上騰升,鴿子的自由與受困於輪椅和憂愁的老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蛇」出來的白日夢
《小炒王》(2020)展示了一家大排檔,員工正在稍息,而修理工則在廚房勞動著。廚師伸展著手指關節,神情坦然地直視著觀眾;右邊的另一名工人則橫躺在長凳上。楊東龍以恩惠和關懷的姿態,想像他人喘息、發白日夢和逃逸的時刻。這些「蛇」出來的時刻,是藍領的日常,是單調工作的必要緩衝,最重要是對未來幸福的應許。

楊東龍過去曾為室內設計師、攝影師、導演等繪畫大型壁畫及背景畫。他的作品宏大,包含豐富的地道場景及人物細節,作品亦被香港藝術館、M+視覺文化博物館、香港貿易發展局駐瑞士日內瓦辦工室及私人藏家等收藏。他也是早期於藝穗會參與「天台畫室」的藝術家,與黃仁逵、麥顯揚等本地重要藝術家共同創作及生活。
每次看楊東龍的大型作品,我總有一種在熟悉地方靈魂出竅的感覺,那時一種逃避現實的放鬆感覺,我「chill」故我在。
伸延閱讀:https://wp.me/p9oTr7-1qb
【文化者·專訪】畫家楊東龍低調做人 高調做藝術
楊東龍個展《日課》
日期:即日至3月6日
地點:刺點畫廊
黃竹坑保濟工業大廈15樓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10:30至18:30(星期日、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採訪、攝影:馬如風(部分圖片由刺點畫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