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家隔離、在家工作、城內一片死寂… 要為距今已持續一年多的疫城之景配上顏色,香港人的選擇大概離不開黑白灰。然而在本地藝術家吳嘉敏(Carmen)的眼裏,疫下城景卻是由天空藍、湖水綠甚至溫暖的粉橙和粉紅等色組成。

近乎禁足令的防疫生態,令只能在家工作的Carmen多了時間欣賞窗外景色;或者說這扇窗,是她惟一能與城市真切構築的橋樑。自言花了一年時間觀察城市的細微變化,令創作變得更為有趣,是Carmen在2020年自處的方法:「我思考嘅係,點樣喺咁抑鬱嘅環境入邊,搵到少少樂趣。」
晦暗的城市,由城裏人逐筆為她添上色彩。
由自己出發
侃侃而談着展覽裏的每幅作品,原來這只是開始創作了逾十年的Carmen的首個個展。作為freelancer的她,去年大部分時間只能在家工作渡過。託賴收入能支撐生活。這讓主要以插畫和平面設計工作為生的她,心態上幸運地較很多人來得平靜。然而悶焗的氛圍始終隨疫情在城裏蔓延,Carmen閒來沒事只能望天打掛;怎料望着望着,她竟從窗外風景得到滿滿創作靈感;畫着畫着,她就把窗外視角從自己的房間,延伸至客廳、廁所甚至巴士上。

《遊樂場》(右)
城市沒有被疫情癱瘓
展覽裏首份作品《遊樂場》,就是忠實地從Carmen視角出發。描繪的是她家樓下,以往理應熙來攘往的小公園:「平時人來人往、又有小朋友喺度玩;但疫情關係,成條街無曬人。」正如大家去年在空蕩蕩的街道上行走,很自然就會產生空虛感;然而抬頭張望會發現,萬家燈火就在不遠處。被逼困身在家裏的人們,依舊努力維持各自的生活:「所以城市表面上好似停頓咗,其實內裏依然係運作緊。」

相信去年疫情並沒有完全癱瘓城市的生命力,Carmen透過另一份作品《鄰居你好》續道:「呢幅望落有啲玩嘢,其實係我屋企個抽氣扇。」疫情期間,Carmen常透過抽氣扇的縫隙「裝」(偷窺)對面大廈;看到人家的抽氣扇同樣轉動,她就知道對面大廈有多少人同樣被迫滯留家中活動:「我覺得我哋好似望到大家,互相知道大家存在咁。」在曖昧的互動關係裏,Carmen認為抽氣扇呈現的意象,就像城市裏的齒輪:「喺好細微嘅位置入面,我哋依然互相轉動緊。」

疫下暢遊 勾勒城市景觀
從一池死水的氣氛裏嘗試尋找城市脈搏,主觀鏡頭從Carmen家移到室外。家住九龍的Carmen常靠巴士出入,靈感出現的場域自然少不了巴士:「有次搭巴士諗到,大家細個都試過喺玻璃窗有水氣、矇晒嘅時候用手指畫公仔,我就想將城市變成一幅畫布。」如果城市果真成了畫布,你會想畫上甚麼呢?Carmen在《畫布I & II》的選擇,是為在疫情下更顯狹隘的天空加上片片雲朵和小鳥:「畫得比較童趣,用多啲粉嫩啲、開心少少嘅顏色去表達,我自己都會冷靜咗、沉穩咗。」她說。
《畫布 I》 《畫布 II》
有趣的是,即使Carmen只畫描繪物的局部,本地觀眾仍能輕易看出畫裏的是甚麼。例如被她某次在搭巴士經過油麻地時,所畫下的一個公廁:「我見到某啲氣窗,有啲擘得大啲、有啲擘得細啲;擘得大啲可以反射到天空嘅景色,低啲就反射到對面大廈…」排列有致的卻反射出不同景象,Carmen笑言本地有些公廁的設計其實十分有趣:「拍得好整齊,好似畫廊入面一幅幅畫咁,所以我叫呢幅畫做《畫廊》。」一眼就能看出是坐於巴士上層的視角,讓人會心微笑。

而在《鏡子》裏看到藍藍綠綠的長板型反光玻璃,一看就知道是在城市裏到處聳立的商業大樓:「一幢玻璃高樓大廈,可以反射自然嘅景色;如果玻璃摺高少少,就可以反射到天空…」以有點像攝影重曝(double exposure)的手法交疊影像,Carmen以中國傳統工筆畫的畫法勾出簡單線條及顏色,效果已十分突出;觀眾也憑丁點線索就能拼湊出城市景觀,大概這就是屬於香港人的默契。

盼龧光歸我城
來到2021年,大家的臉上仍掛着口罩,與除罩相見似乎還有一大段距離。今年初創作的《隔離》描述Carmen在第N波疫情反覆時,是否該出門的掙扎:「有時見疫情回落會想出去見朋友,但又怕會累到人(染疫)。矛盾嘅心情,好似屋企嘅百葉簾咁,時開時唔開。」面對未知的將來,模棱兩可、搖擺不停的情緒相信仍會持續。

Carmen選擇在展覽的最後送上《早晨》,期盼曙光早日歸於城裏每一顆不安的靈魂:「我間房比較少傢俬、得四埲牆,不過我張床對住一個角落位,每朝一擘大眼就會見到呢個景象。」習慣6點多起床/入睡,Carmen總能親眼目睹晨光嶄露、透過玻璃窗打入房間,與影子形成縹緲的奇幻景象。她感嘆這束光從無到有、出現到消失,只有很短的時間。然而能捕捉到這個片刻,「嗰下好似忽然間有啲希望咁,好治癒。」

願城裏的每一個人,能緊握龧光出現的片刻。

窗花:吳嘉敏個展
日期:即日至3月31日(星期二至星期六)
時間:1100 – 1900
地點:Karin Weber Gallery(香港中環鴨巴甸街20號地下)
撰文、攝影:熊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