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就仿如一場戲,驚天動地。」關德興兒子關漢泉哽咽說。常言人生如戲,那麼關德興的人生肯定是一場不能被定類的片種。由抗日戰爭時期被懸紅四萬追殺,到成為大老倌後走埠至美國為苦工提供娛樂,無不動魄驚心。「如果要聽我爸爸的故事,我可能要花幾個小時才說得完。」關漢泉幽幽一笑。

關德興兒子關漢泉

今年是關德興逝世25週年,香港文化博物館今起在粵劇文物館舉行「戲裏戲外—細說關德興傳奇」展覽,精選出近50項精選的戲服、文獻及照片,重溫關德興的人生點滴。

關德興說過「思想要守舊,但身體要時興」,當年的他已經很前衛

文化博物館館長(歷史)王家敏表示今次展覽可以看到關德興早期在粵劇成就、及至他踏足電影界的傳奇時光。她指,關德興縱橫藝壇逾七十年,曾以藝名「新靚就」踏台板,又領班到東南亞、美國等地演出粵劇。他尤其擅演關公戲,因此享有「生關公」的美譽;他又參演過逾140部電影、包括《神鞭俠》、《大富之家》,其中《黃飛鴻》系列最為人熟悉。

文化博物館館長(歷史)王家敏

黃飛鴻2.0

說起經典作《黃飛鴻》,關漢泉就笑言爸爸一生演活了黃飛鴻的俠義精神:「我不覺得爸爸在演黃飛鴻,武術、正氣、俠義,其實他都是在演自己。」曾經有人質疑關德興的武功只是粵劇功夫,「睇得唔打得」,但關漢泉就力證父親的實力。「當時在美國不時會遇上土霸,話音未落就動粗,我爸爸依然可以自若地應付,所以你話關德興有冇料?」

不僅武功了得,關德興也懂醫術,更四處行醫,被人冠上「聖醫」的稱號。展覽中有一件1950年代的「關德興藥局」宣傳橫額,是關德興在1953年於北角英皇道開設關德興藥局的產物,他經常帶其一同登台。「做武生難免要捱幾拳,又或者在美國時被土霸挑戰,自己要學懂醫好自己。我爸爸在馬來西亞做粵劇,做完粵劇就幫人跌打。」關漢泉娓娓地說。

1950年代的「關德興藥局」宣傳橫額

文武雙全將華文化傳揚四海

關德興雖然只入讀私塾幾個月,但也堅持自學書法,希望能幫助傳承華文化。「當時他拍戲拍通宵,回家後就到天台練書法。後來他更在美國領事館旁的教堂設書法展。」關漢泉更形容爸爸是個文化大使,一生都致力將華文化發揚光大,「60年代,美國人還未懂甚麼是書法,爸爸就去當地介紹書法;他又四處走埠到菲律賓、馬來西亞表演粵劇,為的是傳揚華文化。」是次展覽就特別從關漢泉中借來關德興親題的書法向公眾展示關師傅的技藝。

「戲裏戲外 — 細說關德興傳奇」展覽將即日起至明年2月下旬於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