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念東方的佛教經文能夠淨空心靈,聆聽西方的古典音樂能使身心放鬆。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胡恩威巧妙地結合兩者,創作出匯聚中西文化的作品《心經即是巴哈》。2020年,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下,整個香港被失落陰沉的氣氛籠罩著。到了2021年,「進念舞台創新實驗室」以「Arts Tech(藝術科技)禪修」形式,通過多重沉浸式聲影劇場體驗,帶領觀眾走進心經世界,療癒疲累的心靈。

由獨自去抄經到散步劇場
「在煩躁的社會之下,怎樣能夠活得自在一些呢?」胡恩威希望透過《心經即是巴哈》,讓觀眾體會心經的智慧,不要被現實生活束縛和限制。談到《心經即是巴哈》的創作契機,他表示早在他的中學年代已有一邊閱讀,一邊聆聽巴哈音樂的習慣,閱讀《心經》時更發現兩者十分匹配。在創作《華嚴經4.0清淨之行》劇場作品後,便萌生嘗試創作《心經》劇場裝置。

「中學時談哲學接觸存在主義就會同時接觸到佛經,佛經很多時候一入門時就會講《心經》,於是習慣了聽著巴哈的音樂看書。」胡恩威說。

《心經即是巴哈》主要分為三部分:網上節目、聲影劇場演出及禪行裝置體驗。抄經部分,進念在文化中心搭上竹棚,每格只能容納一個人靜心聽着巴哈的音樂抄經。「為甚麼要這樣做呢?我想讓參與的人作沉浸式體驗,就如到一蘭吃拉麵,如今是一個人抄經,讓你有很個人、私人的空間,你不是用手機抄而是用鉛筆抄,鉛筆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創作。抄畢經他們就進劇場一個純科技和一些燈光投影效果,散步中可以思考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另外,進念亦舉辦「ZLIVE 活」線上節目,由梁冠麗主持共五節的「認識身體」線上工作坊,向《心經即是巴哈》觀眾介紹具資訊性的身心知識,實驗身體的智慧。


唸唱中帶觀眾進入佛境
聲影劇場和禪行裝置體驗分別於四月和五月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聲影劇場通過沉浸式聲效(immersive audio),以巴哈的大提琴音樂演繹心經九歌,帶領觀眾進入佛境,認識自己和生命,隨喜唸唱,感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百六十字智慧。


禪行裝置體驗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為抄寫《心經》。與往年不同,進念今年在劇場外搭建了一個竹棚,讓觀眾置身一個獨立而寧靜的空間,聆聽著巴哈的大提琴音樂手抄經文,以淨空心靈,感知佛典《心經》的文字智慧。

下半部分為禪行體驗,觀眾可以進入禪行沉浸式劇場,感受由巴哈音樂、燈光投影、鏡像空間塑造的心經世界。整個禪行體驗約15分鐘,觀眾須脫鞋進入裝置空間在裡面自由活動,並須帶上一個追蹤器。演出進行時,射燈自動追蹤每位參與者,促進互動且深化觀眾的沉浸式體驗,將科技融入舞台藝術當中。演出伴隨著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場內到處可見由燈光投射出的《心經》經文。觀眾在音樂和影像融和的空間裡,禪行體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而放下執著,療癒心靈。
撰文、攝影、剪接︰廖偉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