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東方古建築,便會想起粉牆黛瓦的老青磚與四合院,一拱一瓦都手藝和實用性並重,更濃縮了前人的智慧與形而上的美學觀念。
「青磚」是中國上下幾千年歷史的見證,用青磚起屋,冬暖夏涼又透氣,昔日是大戶人家才會選用。它不僅僅是一塊磚,背後更飽含歷史滄桑,因為香港已幾乎不會再用青磚,早已用上紅磚或沙磚代替。每次在新界的寺廟看到舊建築,我都特別喜歡觸摸著那些被風雨洗禮的老青磚,想像故人在胡同中往來穿梳的市井煙雲。

「青磚較紅磚結實,耐久性強,但是青磚的燒成工藝非常複雜,能耗高、產量小、成本高,所以上世紀20年代開始香港已少用。」鼎新建築公司總經理鄭信古說。他的公司是古物古蹟建築特別承建商,香港碩果僅存還限量製造高密度青磚的公司,銅鑼灣天后廟、寂悸書室、屏山鄧氏宗祠、半島酒店翻新,甚至建於1844年的美利樓由中環搬遷到赤柱的大工程,他都有份參與。
最近得悉有新樓盤用上青磚和「大宅門」式建築重新呈現古老又摩登的住宅,非常有興趣去「睇樓」,那是酷愛藝術、又被喻為品味教父的世界發展行政總裁鄭志剛策動的「The Artisanal Movement」位於元朗全新住宅項目「瑧頤」,那是「Greatness Collection」住宅系列一員,擺明把傳統中式建築與現代設計美學來個crossover。


新舊交融傳承古風
正在活化炮台山皇都戲院項目的新世界建築,向來重視保育。是次團隊更與享負盛名的 AGC 及 via.合作,受周邊充滿古典氣色的青磚大屋和圍村古舊建築群啟發,銳意將具標誌性的中國古代四合院建築設計融合地道的青磚元素,結合精湛的工匠手藝及現代創新科技,以新舊交融的理念為住客打造「瑧頤」閒適寫意兼備的居住空間,引領住客或訪客探索人、自然與建築的關係,鼓吹一種「Artisanal Living」的生活態度。


「瑧頤」外圍以青磚搭建而成,透過新穎的斜向拼法,完美體現每塊青磚的獨特美態之餘,更能營造豐富的立體感和提升通風效能,一舉三得。大堂入口猶如四合院「大宅門」,約 7 米高的彷木雙門設計,信箱及升降機大堂更以太陽升起時映照著彩霞的景象構思設計,以漸變的暖色瓦片砌成一面「影壁」,每層的升降機大堂亦加入了中式設計元素。

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資料顯示,114個香港法定古蹟內,至少約四分一以青磚建造,包括上環何里活道文武廟、大坑蓮花宮、前九龍城寨衙門、大館等,下白泥更有一幢青磚碉堡。新界的青磚古蹟就更多,包括廣瑜鄧公祠、元朗廈村鄧氏宗祠、錦田二帝書院及屏山上璋圍聚星樓等。其中廣瑜鄧公祠建於清朝康熙四十年(即是1701年),至今有逾三百年歷史,並於1996年完成全面修復;聚星樓更有逾600年歷史。青磚經過缺氧冷卻,較紅磚更堅硬,不過由於製作過程複雜,上世紀20年代已慢慢停止使用。
半世紀傳承活化古建築
鄭信古從事古建築修葺和仿古建築的設計與施工近半世紀,對古建築設計與歷史瞭如指掌,有幸他兩位千金都修讀文物保護課程,繼續替父親薪傳保育活化建築的大任。

那天到近流浮山鼎新建築的其中一個工場,裡面放滿古建築材料:舊磚、爛木、殘門、敗瓦,但鄭信古全部都當寶存留着,日後或許在某單保育活化工程中可以派上用場。「瑧頤」項目,他形容為近年的「得意之作」。

「現在已很少用上青磚,這樓盤用上的青磚有不同款式,我們要按需要度身訂造,例如中間有兩洞設計的,用來中間插入鋼筋,增加了不少挑戰。」鄭信古說。
他解釋指,青磚是粘土燒製而成,粘土是某些鋁矽酸礦物長時間風化的產物,具有很強的粘性而得名。將粘土用水調和後製成磚坯,放在磚窯中煅燒(900℃-1100℃,並且要持續8-15天)便製成磚。


鄭信古繼續講青磚沉澱百年春秋歷史。「秦朝起開始磚運用到建築美學裝飾,磚不僅用作砌牆之用,到漢代的漢磚形式已發展得很多樣化,磚雕藝術運用到建築裝飾於明清最為盛行,現代建築已較少見青磚的踪影。」


所以,鄭信古樂見百年古青磚現代工藝,可以在現代建築繼續發掦光大,活化於大眾生活之中,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神的家。


撰文、攝影:黎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