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去舊立新。」這是否一個必然?

一日一臉急速發展的城市,新建設在堆土機運作中推陳出新,舊的建築、舊物、舊情懷是否也可以保留共融,從回憶與經驗觀照出新視野,累積成為城市未來的集體智慧與回憶?

最近,太子離地鐵口不到兩分鐘腳程出現了一幢「舊香港‧融舊 – 藝術」概念館。館址設於即將重建的一個廣州式騎樓建築,柱身以現代書法寫上此樓歷史,碰撞出新舊交融的氣氛。甫步入,一面鋅鐵信箱形成的外牆映入眼簾,鋅鐵價錢便宜、耐用、防火,是上世紀50年代被廣泛使用的名物,後期因塑膠興起,鋅鐵製品亦繼而被取替。

跟這些信箱一樣,概念館的陳列品大多為發展商樂風集團過去在收購舊樓時,特意保存下來的瑰寶,再找藝術家重新組合、新舊融合製成裝置藝術作品,在為期兩週的時間讓街坊可以緬懷一番。

舊物何價?樂風集團助理董事鄭家俊娓娓道來:「透過舊物重新去塑造一個新的物件,令大家看到其實發展不一定要和環境保育作對立的狀態,透過概念館讓大家看到融舊是有很多的可能性。」

柱的自白

參與香港不少保育項目的建築師黃洪銓解釋道:「以前整條街都是騎樓,戰後唐樓做到不用支柱,可以懸臂出來,現在的建築已經不容許這樣做。」深水埗、長沙灣等舊社區不難注意到騎樓底的麻石柱,用於鞏固建築物又可給行人遮風擋雨,所以說過往的人都貼心知「柱」。「那些麻石支柱還可以讓商舖賣廣告,簡單的就會上油,有些會包着厚一點的木板再在上面寫字。」黃洪銓補充。

是次概念館亦請來本身是建築師的吳雨桐(筆名「築墨青」)揮筆提字,她說:「文字是具有生命力,永恆傳遞訊息和情感的藝術之一。」築墨青參考了九龍皇帝的書法佈局,在柱的身體寫上廣東話口語的自白。柱上除了可以看到柱的歷史介紹,還探討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社會議題。

融舊達致永恆

將舊物用一個新的方法展示給受眾,使它們的歷史不致消失,反去啟發人,就是樂風集團希望做到的融舊哲學。

問到最動容的舊物,鄭家俊提起了一部衣車。他們在拆卸一座舊工廈時,走進了一個已荒廢的製衣廠。在凌亂的單位角落,找到了一部佈滿塵垢的衣車。香港曾經是製衣業十分蓬勃的地方,但如今已是國際大都會,製衣行業續漸式微。這部衣車本應會被棄置,但經過他們團隊重新利用,令它可以對外展示,重新呈現香港製衣業的彪炳地位。

場內亦有陳列出過十塊舊招牌,昔日手寫招牌可說是隨處可見,招牌師傅會和字匠合作,為店舖製造出獨一無二的招牌,製作招牌亦算是一種謀生技能;現今卻拆少見少,大多數都被電腦字體招牌所取替,專做手寫招牌的師傅更是寥寥可數。鄭家俊認為,雖現時流行電腦字體,但手寫字亦不應被淘汰。2020年面世的「李漢港楷」的出現,便是替街頭書法家李漢先生的手稿數碼化,可見新淘汰舊並非必然,反而將兩者共融,便能將歷史傳承下去。

撥開黑色的簾布,到了另一個新空間,兩道寫上「你會否留下」的鋼窗吊在椅子和魚骨天線之間。鋼窗框較現在常用的鋁窗重,又較易生鏽,被完全取代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透過與文字結合,鋼窗重新變成了一件裝置藝術,這件藝術品除了令我們更了解從前的建築,更令觀眾去想窗上的文字是一個對觀眾還是對舊物的疑問呢?留下來了可以再做些什麼?留不下來又是不是一件壞事?

發展並非硬要將一個時代埋沒。概念館示範出如何將新舊融合,達致永恆。重建亦能肩負起保育責任,傳承文化歷史。

温提:除了懷緬,觀眾還可以把這些有人味、歷史痕跡的舊物買回家留念,收益將撥捐「#間築社」幫助貧窮兒童及家庭改善居住環境。

「舊香港‧融舊 – 藝術概念館」
開放日期:8月13日(五)至8月27日(五)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五下午1時正至晚上9時正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中午12時正至晚上9時正
地點:太子基隆街1至7號地下(太子港鐵站D出口)
費用:免費入場

撰文:陳恩慈
攝影:陳恩慈、廖偉洛、陳昶達
剪接:陳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