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未必茶涼。

在這「消失」的凱旋門裡面,還有悼念Christo的鮮花。這驚世具作也成了他留給世人的最後禮物。

著名「地景藝術家」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去年與世長辭,享年85歲。但死亡並沒有阻止他的不朽作品横空降世,其遺作《凱旋門,包裹》(L’Arc de Triomphe, Wrapped)將於9月18日至10月3月在巴黎正式展出,Christo雖無法親眼見證這件大作,但在這「包膠」的凱旋門裡面,還有悼念他的鮮花。這驚世巨作也成了他留給世人的最後禮物。

《凱旋門,包裹》裝置計劃以2.5萬平方公尺的銀色可回收聚丙烯織物和7千公尺長的紅繩,將巴黎著名標的凱旋門包裹起來。(攝影/Wolfgang Volz,©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Foundation)

Christo 早在1962年,便與同為藝術家的妻子Jeanne-Claude構思「打包凱旋門」。這項巨大工程的構思是,以 25,000 平方米的可回收聚丙烯銀色和藍色織物,和 7,000 米的紅色繩索,把這座巴黎紀念碑包起「消失」。這經世計劃本來於去年進行,但因疫情肆虐而延期,想不到Christo早走一步,無法親身見證。

裝置浩大,古蹟在「包膠」時要有充足保護。

蓬皮杜中心和國家紀念碑中心卻決定於藝術家離開後,仍繼續讓經世巨作進行到底。早於兩個月前工程已經進行,把為這座旗艦紀念碑包裹起來。開幕後,全球市民還可以透過法國國家古蹟中心所設的「360度線上觀展網」,一同見證經典。

https://www.monuments-nationaux.fr/static/visites/arc-triomphe/index.html

1935年生於保加利亞的Christo,為逃離極權體制,在 21 歲時來到巴黎,更曾先後在捷克、奧地利、瑞士等國家留下足跡,最終紮根美國紐約。他在1958 年遇上了人生的最佳拍擋和靈魂伴侶Jeanne-Claude ,二人同年同月同日生,更以Christo & Jeanne-Claude之名的藝術組合一起創作。1961年,德國高築柏林圍牆、巴黎正進行著對阿爾及利亞戰爭的抗議遊行,Christo與Jeanne在當時以油桶在巴黎的街道築起「鐵幕」《Wall of Oil Barrels – The Iron Curtain》,表達對於資本主義的批判,希望透過公共藝術促進人們思考。

及後,他們更將藝術與環境結合,創造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景藝術。如 1983年《Surrounded Islands》以粉紅色的布料,包圍邁阿密比斯坎灣11個島嶼;1995 年的《Wrapped Reichstag》,與德國政府斡旋了20多年,將整棟德國國會大廈包裹在銀色布料之下。早於在1984年,Christo就曾經和妻子一起打包了巴黎的新橋,當時在巴黎引起了一陣轟動。

與此同時,巴黎蘇富比也將於 9 月 17 日到 10 月 3 日,展出Christo 《凱旋門,包裹》背後的 25 件原創作品。

與此同時,巴黎蘇富比也將於 9 月 17 日到 10 月 3 日,展出Christo 《凱旋門,包裹》背後的 25 件原創作品,解構這花了 60 年走來的傳奇裝置的誕生。

最初Christo 的「包膠」行動只是小型。

深度連結:「包膠」大師傳奇地景藝術家Christo離世【文化者.悼念】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