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地景藝術家 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
(圖片來源: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Official Facebook)

還記得去年有位滿頭白髮、熱血程度卻絲毫未減的藝術家,表示要在今年以環保物料把整座巴黎凱旋門包裹起來嗎?

多年來與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已故妻子Jeanne Claude拍住上,以織物包覆傳統名勝景點、改變大眾對既定地方和環境刻板認知的保加利亞地景藝術家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昨天(5月31日)與世長辭,終年84歲。

其工作室今天(6月1日)發表聲明,確認Christo昨天在家中自然離世。聲明表示Christo燃燒自己的生命、把畢生奉獻予藝術,其與Jeanne帶來把世界連結的作品,將長留在大家心裏。Christo生前正忙於為本受疫情影響而延期的巴黎凱旋門項目作準備,工作室在聲明裏亦表示將會在下年9月重啟項目。讓我們期待着他遺作面世的同時,一起回顧這位地景魔術師創造過的精彩作品…

Christo工作室官網貼出聲明,證實其死訊。

再定義公共藝術

Christo在1935年6月13日出生於保加利亞(Bulgaria)城市Gabrovo。他在1953至1956年在歐洲就讀於National Academy of Art後,欲享受創作自由的他曾四處奔波,相繼搬到布拉格、維也納和日內瓦,最後在巴黎定居。他在1958年邂逅了碰巧於同年同月同日誕生的妻子Jeanne,從此開展兩夫婦浪漫而傳奇的藝界人生。

Christo從小對物體被包裹捆扎後而產生的效果着迷,連Jeanne也受他影響。把「包裹」延伸到後來發展成真的在城市內展出的公共藝術,對兩夫妻來說,「包裹」這動作本身只是那些作品的其中一個面向,在實現作品的過程中向相關部門交涉的程序而牽涉的官僚制度,以及包括環境影響報告,工程圖和圖表等在內的相關文檔,都是作品的一部分。強調創作過程被眾多複雜的因素影響和重新定義,Christo和Jeanne可說是改變了大眾對公共藝術如何被製作和理解的刻板認知方式。

「公共性」十足的作品 批判聲中走藝術路

兩夫婦在1961年首度攜手創作《Dockside Packages》,於德國科隆港岸邊以公共建築物和石油桶組裝成藝術品,初見兩人對公共藝術創作的野心。

後來作品面積和體積越來越誇張,不得不提的是他們在1980年創作、以《Surrounded Islands》為主題的至今最大型作品。他們以超過650萬平方英尺的粉紅色織物把邁亞密島嶼Biscayne Bay的周圍圍繞起來,俯瞰像睡蓮般的驚人視覺效果,令作品獲全球注意;然而也為他帶來不少罵聲,例如有居民擔心作品會對當地生態系統做成永久影響;也有「Hater」不留情狠批作品毫無美感,嘲諷Christo和Jeanne品味過時。面對高漲的負評,Christo曾一度沉着氣、認真聆聽居民的批評聲音。然而藝術家性格的他還是選擇忠於自己,他曾在1984年時向媒體表示:「作品發展了屬於自己的維度,它總是比我想像的更『大』。」展出期間一直被環保團體「虎視眈眈」,隨着展期完結,Biscayne Bay也恢復原狀。然而Christo表示作品「仍在人們的腦海中」,語氣裏顯然對自己的作品十分有信心,亦沒有讓各方評語動搖自己對創作的想法。

這對決意向公共藝術方向邁進的前衛夫妻,當年亦有在作品裏投射白己對社會甚至政治的看法,甚至差點因創作而被捕。如在1962年極富爭議性的作品《Wall of Oil Barrels – The Iron Curtain》,因其使用大型天然氣公司如Esso、Shell和BP(英國石油)的油桶堵街,被視為暗示對資產階級的批評和厭惡,而有機會喚起當時巴黎年輕人日益激進的政治思想,最終還是被勒令拆除。然而當初Christo和Jeanne在提交給地方政府的申請中寫上的話意味深長,值得回味:「這扇『鐵幕』可以成為街道上的路障,或者將街道變成死胡同。它的原理最後可以擴展到整個區域或整個城市。」既針砭時弊、又用盡街道空間,這樣符合各方面「公共性」的藝術作品,多年後回顧還是覺得十分有玩味。

至於近年全球觀眾都會有印象的作品,大概是2005年位處紐約中央公園的《The Gates》。作品為在公園周圍散佈的7,503個高4.5米的拱形結構大門,上面懸掛著以正方形混合波浪狀的橙色織物,組合起來是蔓延23英里長的壯觀「橙色大道」。雖然Christo經常笑言他們「製造出美麗的東西,卻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沒用,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然而數據卻帶來另一實相。當地官員估計,只計《The Gates》就為旅遊業帶來約8000萬美元的收入,以一份公共藝術作品能創下這樣的成績,確實是不簡單的成就,也像是對過去曾否定過他們作品的人最完美的反擊。

從大地而來,歸大地而去。

相隔11年,Jeanne和Christo相繼離世,令人惋惜。其實一直對藝術抱持雄心壯志的這對夫妻,還有許多項目尚未實現。除了上文提及過的巴黎凱旋門項目,另一名為《The Mastaba》的作品,則是把41萬個油桶以金字塔狀的形式放置在阿布扎比的沙漠中。在1977年被他們首次提出的這個案子,預計將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公共藝術品之一。然而目前尚未有資料解釋清楚將在何時、甚至會否完成。

從大地而來,歸大地而去。兩位生前一直推廣「大地藝術(Land Art)」的藝術家,現在終於與彼此團聚。記得Christo曾強調自己的地景藝術作品不會永遠存在,驟聽好像覺得很合理,然而我認為他只說對了一半;因為物理上的作品雖已隨地方變化、時間推移或政策更改而消失,然而他們作品所曾彰顯過為大眾打破藝術概念與社區藩籬的影響,將永遠惦記在世人心裏。

願Christo一路好走。

撰文:熊天賜

在〈「包膠」大師 傳奇地景藝術家Christo離世【文化者.悼念】〉中有 1 則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