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愛呀哈利!」距離最後一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上映雖已逾十年,但一提起當中的台詞,與電影共同長大的我們依舊對各個畫面記憶猶新。
「感覺上,一切既像發生於昨天,同時也像過了許久。」飾演妙麗的Emma Watson在《哈利波特》首部電影上映20年後如此形容。在2022年1月1日播出的特別節目《哈利波特20週年:重返霍格華茲》(Return to Hogwarts)裏,一眾演員收到蠟封信件,重新回到霍格華茲,在葛來芬多交誼廳、鄧不利多辦公室、古靈閣銀行等熟悉的佈景前聚首,大談拍攝時的相處片段。節目順着電影發展的脈絡,引入不同枝節,公開電影背後的幕後花絮。
這系列電影能引起眾多迴響,原因之一在於角色與情節貼近每個人的生活。儘管現實中沒有魔杖和飛天掃帚,但角色們的成長卻能讓讀者與觀眾從中獲得共鳴。第一部《哈利波特》書籍出版時,出版商原本把讀者群定為9至15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其後小說卻風靡全球,廣納不同年齡層的讀者。Matthew Lewis(飾演奈威)、James與Oliver Phelps(飾演弗雷、喬治)等演員均在節目中坦承自己小時候對這套書籍的熱愛。
扮演露娜的Evanna Lynch由寫信給J・K・羅琳的小粉絲,到後來參演電影,她形容電影的角色們雖有奇怪的力量,但依舊擁有無窮的人性、深度和脆弱。「電影讓觀眾願意接納自己,所以當你看到自己古怪的一面,變為屏幕上的超能力時,會感覺能釋懷下來。」哈利波特雖為英雄,電影卻呈現了他諸多平凡的一面:笨拙地邀請舞會對象、青少年時期的焦慮與不安全感、無法找到自身的歸屬,這也是每個觀眾都會面臨的普遍處境。
當我們與電影共同成長時,電影其實也隨同角色的成長而不斷改變。八部《哈利波特》電影分別由四位導演執導,他們的風格亦與角色心境有所配合:首兩部電影的導演Chris Columbus,以執導兒童和家庭電影聞名,包括《小鬼當家》和《窈窕奶爸》,其充滿童趣、輕鬆的風格正好捕捉孩子初進魔法世界的興奮和好奇;《阿茲卡班的逃犯》導演Alfonso Cuarón則為電影引入陰暗的氛圍,傳達一眾角色跨越青少年的門檻,開始步向成年;Mike Newell是整個系列的首名英國導演,《火盃的考驗》以動感十足、富戲劇性的風格,呼應青少年陷入戀愛的心境,以及隨着西追死亡而面臨成年時期的危機;最後一位導演David Yates着重與演員的交流,他將故事的規模進一步擴張,流露出社會性的道德意識。
關於這次的20週年聚首節目,還有一件事惹來觀眾與媒體的熱議,就是身為原著小說作者的J・K・羅琳,竟然沒被邀請出席這個盛大的聚會。節目中J・K・羅琳曾短暫出現,但那些片段都源自她在2019年的訪談錄像。雖然她本人、華納兄弟(Warner Bros)或HBO都沒有正式宣佈其缺席原因,但外界均揣測是由於她在2020年發表的文章受跨性別族群批評,之後《哈利波特》的三位主演Daniel Radcliffe、Rupert Grint與Emma Watson都先後跳出來站在反對她的立場,其中的爭議令身為「靈魂人物」的羅琳未能出現在這次20週年的節目中。
熟悉的臉孔與背景、耳熟能詳的電影配樂,紛紛喚起觀眾們的童年回憶。各種昔日的軼事——早就知道故事內情的Alan Rickman(飾演石內卜)、Emma Watson與Tom Felton(飾演馬份)的深厚感情、在排練中折斷導演肋骨的Oliver Phelps——說的雖非我們親歷之事,卻又好像與我們切身相關。電影由2001年起上映十年,期間我們與角色、電影共同長大,現在重新走進《哈利波特》的魔幻世界,對於愛情、死亡、道德抉擇或會有別的看法。「係愛呀哈利。」——這句話所盛載的含義,似乎也不如想像中那般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