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到訪畫展,牆上大大小小的畫作都賦予着畫家的生命,身處「白色立方體」的你被畫框裏的空間深深著迷,你就像配上了作者的眼睛,在她的時間軸裏感受她的經歷,在她製造的空間裏欣賞她的技藝。而參觀Annie Leibovitz 這位殿堂級攝影師的早年作品展就像到訪藝術畫展,因每幅攝影作品都有着畫的質感與味道。

年過七十的Annie Leibovitz由早年為《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拍攝個人報道式的紀實作品到1983年《名利場》(Vanity Fair)成為首席肖像攝影師,在云云眾多的攝影作品裏不難發現有畫的特質。即使是她早年分秒必爭的紀實作品,構圖、攝影對象之遠近、大小、排序都是經過縝密的處理。其中她在越戰時期拍攝的一張底片,就如著名美國平權畫作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般負有故事性及時代感。


離開《滾石雜誌》後,身為肖像攝影師,資源就更加充裕,可見Annie Leibovitz野心更大,大膽的強烈用色、劇劇性的佈景和遊走虛實的光暗控制都令人聯想起歐洲的古典畫作。Leibovitz的攝影作品如畫作般細緻,畢竟年輕時於三藩市藝術學院主修繪畫,當年正值越戰,因Leibovitz的父親是名空軍軍官,她到空軍基地探望父親時沖曬了她第一張相片,從此她對攝影的興趣取代了繪畫。
Leibovitz為演員、政界猛人、運動員、藝術家、甚至英女王拍攝過肖像照,但她從不會將他們稱作「名人」(celebrities),她曾於一場訪問中提到:「我無法忍受這個稱呼,我認為這樣貶低了他們。」對Leibovitz來説,她利用鏡頭捕捉「名人」背後真實的性格或狀態。最經典莫過於2007年皇室重金禮聘Leibovitz為英女王拍攝官方肖像,拍攝當日時間緊拙,Leibovitz臨時建議穿上傳統禮服的英女王除下皇冠,「令整個服飾看起來較簡約(less dressy)。」連當時英女皇也感到錯愕。可見Leibovitz除了在乎拍攝一張美奐的相片,更希望捕捉英女皇「人」的一面。

在名人效應當道的社會下,Leibovitz仍保留她在《滾石雜誌》紀實拍攝時的赤子之心,就是簡單直接地呈現被攝者。Leibovitz最著名的照片之一——裸體的John Lennon在小野洋子旁蜷縮起來。攝與1980年的12月8日,Leibovitz一心只想捕捉兩人之間純粹的愛,「在拍攝開頭,我已知這會是一張好的照片,因它是簡單而有力。」John Lennon除去他的衣裳,Leibovitz卻用鏡頭撇除他那明星對外的形象,呈現戀人之間關係的象徵。可惜,在拍下這張照片後數小時,一位粉絲開槍射殺John。這張相片最終成為1981年1月《滾石雜誌》的封面——John Lennon的視覺悼詞。

每位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一位重要的女人,而影響這位攝影巨人深遠的則是另一位巨人,美國才女Susan Sontag,她的著作包括 《反對闡釋》(Against Interpretation )、《論攝影》(On Photography)等等。這位才女令曾被攝影埋沒的Leibovitz重新學懂生活、學會感受,同時她的陪伴亦迫使Leibovitz要做得更好。即使拒絕以「伴侶」形容她們彼此的關係,Leibovitz坦言這段關係有着愛。可惜Susan Sontag 於2004年不敵癌症離世,Leibovitz遺憾臨終前未能在對方身邊。
Annie Leibovitz The Early Years, 1970 – 1983, Archive Project No. 1 and Wonderland
地點: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 H Queen’s 豪瑟沃斯畫廊 (十五樓至十六樓)
日期及時間:即日至二月十二日 | 星期二至六: 11:00 – 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