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喜歡望風景與山,是為了尋找自己的位置。」畫家黃進曦就這樣説着,他內化一切日常的觀察,試圖透過創造事物來解剖、梳理隱藏內心的縝密意識。在遠足的路途中畫下山景,黃進曦似乎亦找到自我的位置。

從零開始 畫麥理浩徑計劃生於無

畢業於中大藝術系的黃進曦,是近年炙手可熱的本地藝術家,更被戲謔為畫壇 #姜濤 ,他一直對風景畫情有獨鍾,透過觀察,在畫布上隨性揮筆,「畫法呢,我任它自然流露。」而為了給自己與畫布產生新的溝通方式,他都試圖拋開曾經的知識「每次準備新批作品,我也會由零開始。」黃進曦的作品就是從有生於無限的無。

而去年,他在人生上亦經歷了另一種「無」,就是辭去教職。面對今時今日社會至世界的亂局,他選擇專注畫畫,獨善其身,「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之後就可能無機會做。」黃進曦於是在去年九月決定開始繪畫整段麥理浩徑這計劃。

黃進曦

但其實這宏大的計劃早於2015、16年已開始構思,進曦回想起笑說:「當時還想一次過走遍麥徑,團隊要有人懂烹調,而我就可以專注畫畫。」直至他在去年碰上邦瀚斯當代藝術部的主管關尚鵬,一同商討畫全程麥徑的可行性,他們最後決定用半年時間、分段式地實現這沉澱多年的構想,舉辦麥理浩徑畫展。

圖左:邦瀚斯當代藝術部的主管 關尚鵬
圖右:黃進曦

城市是分開 山是連結 大膽衝擊獅子山

麥理浩徑全長100公里,共分為十段,由西貢到屯門穿越八個郊野公園,是為香港最長的行山路徑。進曦在半年間完成48幅大大小小的畫作,將當刻的麥徑與他的意識一併紀錄下來。

「整個過程也很忙,每一段路的風景我都會首先畫下線稿,同時又怕不夠紙張,因每次出行也會用盡整本簿。」回到工作室後才將畫面拼湊到畫布裏。「從畫面構圖裏,我對交代同一座山的不同面向頗感興趣。」同一座山,進曦都會從不同遠近、方位觀察並將其紀錄。

亦因長時間的觀察,他真切感受到山帶緊密的連繫,「城市是分開的,山是連結的,但平時在城市裏生活,會以為每座山都是獨立。」進曦因此對香港的空間有了全新的體會。「所以不論畫畫與否,生於香港的人都應該行一次麥徑,多一個角度了解香港。」

圖片來源:黃進曦作品fb

黃進曦認為從不同角度了解山帶,才可以為自己定位,而他在山上的體會亦引伸到文化含義的討論,「麥徑的第七段,你會從城門水塘主壩看到獅子山的山背;從第五段則會看到它的正面。我一直認為獅子山背負的文化含義太重,所以我會嘗試轉換一個面向看待它。」進曦對畫中獅子山用色大膽,運用誇張的比例交代距離,他坦言自己更享受這些新衝擊、新變化。

疫情爆發  突破開幕框架

畫畫給他帶來內在的新變化,但外在社會的變化卻令進曦感到無奈,「我還很掛念自己十年前可以踏單車的日子,現在的疫情像是不允許我這樣做似的。」面臨第五波疫情,開展前夕他立刻與關尚鵬商議,應否延遲實體展覽,但他們很快有了共識,「我與關尚鵬都是中大藝術系畢業,認同創作總會遇上困難,但我們則要視它為需要突破的框架。」

畫展開幕當天,關尚鵬與進曦用網上直播的形式介紹全場展品,將實體的展覽開幕改為網上進行,尚鵬回憶當晚回響:「在社交平台直播開幕,意外地讓我們接觸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這絕對能有效地吸引前來收藏進曦作品的買家。」而進曦亦會在邦瀚斯的instagram為觀眾介紹他的細畫,並進行有獎問答遊戲。

畫作被受矚目 真誠情才是世界共通語言 

被問到如何面對名氣,黃進曦就這樣回答:「我會經常提醒自己要踏實一點。」曾獲邀做多次個人展覽,多年來作品獲本地、海外收藏家及香港藝術館收藏,「這些事情來得快、去得快,所以唯一可以掌握的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人喜歡自己的作品,我真的感開心,但這卻埋沒不了我與風景之間的創作關係。」

參與這次由拍賣行邦瀚斯主辦的展覽,進曦的作品無疑踏進了世界性的一手藝術市場,但他卻不怎認為這會對他的創作帶來甚麼影響,「展示自己最真誠的作品,就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就於莫奈畫法國的景色,我也會被他的畫作所感動。我深信香港的風景並不會輸給其他地方。」正因如此,進曦仍希望繪畫香港的其他大自然景觀。「麥徑只是我畫香港四大山徑的首部曲,其他的三大山徑,我也想以走一遍的形式進行,這就是我的目標。」

《黃進曦︰麥理浩徑》網上展售會

日期:即日至2022年3月31日(四)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休息)
敬請預約參觀
地址:太古廣場1座20樓 Bonhams Hong Kong Gallery

採訪:鄭天儀
撰文:余靖
攝影、剪接:余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