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碰舊照片,能夠在照片褪色之前穿越過去的時空,重新觀看它被拍攝的那一剎那,這不僅是劇集的科幻情節,也是歷史照片的隱喻。照片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但由於價錢昂貴,故一直到1950、60年代,彩色照片在香港尚未成為主流。黑白照片營造了一種懷舊與歷史感,卻缺乏色彩所能呈現的細節與情感,對認識歷史真實面貌而言未免構成遺憾。
一群來自香港的研究人員,兩年前在Instagram開設帳戶「Old HK in Colour」,透過人工智能(AI)及後製技術,為香港舊照添上色彩和動態效果。半世紀的單色舊照被賦上色彩後,看起來就像是昨日才被拍攝似的,由顯赫官員到街頭平民,無不多了一重平易近人的生命力,舊照片因此由歷史文獻躍身成為活生生的真實故事。研究團隊重視資料蒐集,在每則貼文中均附上原照,又或是當下的街道面貌供讀者比對其中的變遷,並提供中英雙語簡述,希望讓讀者進一步了解香港的故事,同時把本地歷史推出國際。

資料蒐集到後期處理 嚴謹發掘舊日香港
「Old HK in Colour」團隊由八、九十後的香港學術研究人士組成,研究背景主要是數位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等範疇。他們最初創立專頁的原因,在於留意到當時在Instagram上開設的眾多香港文化史專頁中,沒有專以彩色化香港舊照作為主題,於是嘗試自行籌組,修復真實舊照,讓大眾透過彩色化的歷史圖像,客觀認識香港歷史。
團隊由資料蒐集到前後期處理,過程概一絲不苟,他們修復歷史照片的過程始於資料搜集,先從大學、博物館等線上圖片資料庫和專頁支持者的私人珍藏,尋找合適的黑白舊照,確認使用權限,再查找相關的歷史資料,以供上色參考。其後,團隊針對搜集所得的照片進行前期處理,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原圖的解像度,修補破損地方,並預測圖片各處可能呈現的顏色,最後按照前期處理生成的圖像,參閱蒐集得來的史料,以人手逐步編輯,重新為照片上色。

在這過程中,他們認為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修復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香港舊照。「現時的人工智能模型處理該段時期的照片效果不彰,大多無法妥善上色,只好人手逐步修復。再者,即便能夠上色,人工智能的自動修復效果很多時候有欠準確,我們要查找不同的歷史文件(如報章雜誌、機構文獻、圖像資料、遊記手冊、名人回憶錄等等),大幅度修正照片中的顏色,必要時更要向歷史學者請教,重審用色結果。因此,部分照片需要用上數小時甚或更長時間處理,背後的工序繁複。」
色彩恢復的工作需要配合歷史、美學與技術上的細緻研究。每張修復照片,不但要注重光線反射的方向與強度,亦需修補舊照上模糊、損毀等狀況,才能在細節上盡量還原照片上的歷史,即使是皮膚上的鋪色,都要考慮紅、黃等幾種顏色的混合,過程極為考究,因此團隊表示,現時一天最多只能修復一至兩張照片。

在早期一批攝影師當中,他們特別喜歡John Thomson (1837-1921)、William Pryor Floyd (1834-1900)、Harrison Forman (1904-1978)、Hedda Morrison (1908-1991) 等攝影師的相集,「主要原因是他們的作品質素上佳,現存圖像的解像度甚高,而且拍攝內容多元化,有助今人從完整角度認識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葉的香港城鄉風貌變遷,明白香江華洋共處、東西文化交融的情況,感受舊日基層香港市民為生活刻苦拼搏、不屈不撓的精神。」
懷舊成共通語言 將舊照帶進教育與國際
在城市競速發展的時代,有人從歷史照片中尋找依稀的童年面貌,有人從中尋找失落的城市價值。對舊日時光的懷戀像是一種不分國籍的共通語言,吸引各地讀者走進老舊照片裏尋覓。在團隊發布的照片底下,云云留言中不乏對往昔的眷戀之情:「多麼希望能穿越到你們的舊照中」、「世界似乎已無可挽回地逝去」……1950年代,皇后大道中的天際線不比今日,舊式招牌林立,行人在汽車甚少的街道上橫過,與當下繁華的商業區相比別具情懷;而在那之前,1928年的德己立街尚可見赤腳的人力車夫遍佈街頭,轉角還有香港最早期的照相館之一「華芳映相樓」。

(圖片來源: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美國攝影師Harrison Forman (1904-1978) 拍攝,Old HK in Colour 修復)

(圖片來源: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美國攝影師Harrison Forman (1904-1978) 拍攝,Old HK in Colour 修復)
團隊自言喜歡戰前香港的城市面貌,因為那「既有中式韻味的唐樓,也有西式新古典主義的大樓,中西建築風格交匯一處,別具特色。」被彩色化的舊照拉近我們與昔日香港的距離,讓部分讀者得以從中懷緬少時生活時光,此外團隊又收過一些來自外國支持者的短訊:「他們指過往未曾到過香港,看過我們的照片後表示希望來港觀光,遊覽歷史名勝。以上回應,令我們十分感動,反映『Old HK in Colour』的作品能讓喜歡香港的普羅大眾產生共鳴,並讓香港的歷史文化進一步走向國際。」
團隊寄望,未來除了繼續以彩色化的香港舊照,配合傳統文本史料的記述,讓大眾更全面認識舊日香港的社會面貌之外,也會致力開發彩色化香港舊照線上資料庫,配備資料視像化(data visualisation)功能,兼有AR或VR等互動功能,讓大眾免費使用,同時製作3D舊香港和修復二十世紀中葉的歷史錄像,讓大眾走進立體的地圖,置身仿真的舊城風貌之中,重新認識香港的歷史。
此外,團隊銳意將修復照片帶進公眾歷史教育,希望將開發成果應用於香港史以外的領域,籌組更多元化的數位歷史研究專案,設計更多新穎有趣的學習系統,為二十一世紀的文史教學和研究帶來新方向。他們提到,希望讓本地乃至世界各地喜歡香港的朋友,透過經修復的真實歷史照片,能夠進一步了解香港發展故事,從而推廣本地傳統歷史文化。「我們相信在彩色化或動畫化的香港舊照輔助下,配合傳統文本史料的記述,相輔相成,可以讓大眾更全面認識舊日香港的社會面貌,提高其學習興趣。」

撰文:鄭思珩
圖片來源: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美國攝影師Harrison Forman (1904-1978) 拍攝,Old HK in Colour 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