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希望家父的作品能回到香港,尤其是《昔也納廣場》(1951)──這是家父與家母相識不久後贈予她的作品,由M+收藏最適合不過。」

—— 趙善美

西九文化區旗下M+宣布,獲趙善美女士捐贈法籍華裔藝術大師趙無極(1920-2013)12幅作品,包括較罕見的早期版畫,趙善美是趙無極第二任妻子、香港演員陳美琴(1930-1972)的女兒。M+水墨策展人馬唯中接受《文化者》專訪時指,這是M+首次入藏趙無極作品,而此批作品涵蓋畫家1945年的版畫;中期轉型抽象的油畫;到晚期2005年的水彩畫,横跨六十年趙無極的創作生涯。此舉也令M+一躍成為歐洲以外擁有最多趙氏藏品的公共文化機構之一。

M+水墨策展人馬唯中接受《文化者》專訪時指,這是M+首次入藏趙無極作品,12幅作品横跨60年趙無極的創作生涯,無論繪畫及版畫均流露畫家的情感與「意境」。(鄭天儀攝)

於香港出生的趙善美,與雙親陳美琴及趙無極感情深厚。陳美琴原是香港演員,據指當年趙無極與首任妻子謝景蘭離婚後離開巴黎散心,到香港時偶遇陳美琴,她不久便成為趙無極的第二任妻子與繆思,二人相戀期間也是趙無極創意最澎湃的時代;上述作品落戶二人相遇相識的城市,意義非凡。趙善美指:「我非常希望家父的作品能回到香港,尤其是《昔也納廣場》,這是家父與家母相識不久後贈予她的作品,由M+收藏最適合不過。」

趙無極是二十世紀中後期國際藝壇的翹楚,也是「留法三劍俠」之一,這是捐贈人趙善美與父親合照。(趙善美提供)

版畫看出畫家細膩想法

藝術愛好者應知,市場上趙無極的抽象油畫最受追捧。2018年「史上最大幅趙無極」油畫《1985年6月至10月》於香港蘇富比上拍,最後連佣以5.1億港元天價落槌,成為香港拍賣史上最高成交畫作,更刷新了亞洲油畫全球拍賣紀錄。2019年難得飛到巴黎趙善美府上看畫揀畫的馬唯中坦言,趙無極無疑以氣勢磅礴的抽象油畫享負盛名,但絕不可忽略他與油畫平行發展的版畫作品,版畫一直貫穿着趙無極的藝術生涯。

「在趙無極創作生涯裏面版畫很重要,1948年他從內地遠赴巴黎之後便非常投入油畫創作,他不想被看成一個只懂用水墨創作的中國畫家,同時他參與了很重要的版畫工作室,投身於石版印刷和蝕刻版畫的創作,專注研究版畫這個媒材,不斷與工匠們合作與交流。版畫能看出他一些細膩的想法,他運用自己所學的水墨畫方法去推進版畫的創作,全面呈現其創新手法、水墨底蘊、線條與獨特渲染、材料質感等,對研究趙無極有很重要的學術意義。」馬唯中解釋,更重要是趙無極當年也是憑一套版畫,在法國藝術界打響名堂。

「趙無極1950年在巴黎出版了一系列的版畫,這套版畫引起了法國許多詩人與藝術家的青睞,他因此在法國成了名,所以版畫是推進趙無極藝術成就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他也在當中找到藝術更美妙之處,故一直不停、在每個階段都做版畫。他對這個媒材這麼情有獨,一定是他在藝術發展上一種重要的宣洩媒材,這點一般在他油畫上是看不到的。」馬唯中補充說,趙無極的版畫不需要用作對照他的油畫,已能獨立成一個趙無極的面向,把他的想法複雜化與層次化。

所以,回顧趙無極的創作生涯,他經常反覆回到版畫這創作媒介,透過線條、色彩、構圖、飽和度及中國傳統繪畫美學做實驗。「有計劃的去選每十年一件版畫,能完整地看到畫家的藝術發展。由早期他的童趣形的構圖,再蘊釀進入甲骨文系列的抽象狀態,一直到他完全進入抽象的一種詩意、意境與複雜的創作,是完整藝術史的面向。所以,這批版畫更有特色,不是一般流傳在市場的作品,我們買進的還有歷史性。」

曾香港展出兩油畫回歸

至於兩幅油畫更與香港有連繫性和故事性,更代表了趙無極早期對於抽象的探索與風格的演變。

其中,《街頭藝人》(1945)成畫於中國,當時趙無極已憑藉前衛的實驗聞名。至於《昔也納廣場》(1951)則記錄了趙氏於1950至1952年間在歐洲遊歷時,在意大利昔也納之所見。「這件作品表現出他由具象過渡到抽象風格的顯著轉變,描繪了簡化成線條和形狀的建築物,但仍保留消失點及前景中的兩個人物形態。這兩幅珍貴的油畫不但使M+有別於多半收藏他較後期抽象作品的亞洲博物館,它們同時與香港有特殊的歷史關係──兩件作品都曾於1996年趙氏在香港藝術館舉行的回顧展中展出,可見此兩張作品在創作生涯有一定的重要性。」

兩幅捐贈予M+的油畫之一《昔也納廣場》,1951年 ©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另一幅趙善美捐贈的油畫《街頭藝人》(1945)成畫於中國,當時趙無極已憑藉前衛的實驗聞名。 ©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至於趙無極於晚年創作的水彩畫《無題;比亞里茨》(2005)則是寫他經常到訪的法國西南部海濱度假小鎮,描繪他對水面波光粼粼的印象。「多種屈折轉向的筆觸灑脫奔放,承繼他一貫將自然融入畫中的風格,充分顯露他晚期創作的從容和自信,非常隨性又有力量在裡面。」

四幅1968至1969年間創作的版畫包括石版印刷和蝕刻版畫,展現多層次的色彩運用和構圖。這些版畫表現出趙氏藝術創作生涯中期的完全抽象風格。於1989與2000年創作的兩幅石版印刷手法更為大膽,分別用了八及十色,表露這位藝術家對處理媒介複雜性的自信。

蝕刻版畫《田園牧歌》(1950)中的田園風光元素及充滿童趣的構圖,亦可見於趙無極中國時期的油畫作品。縱橫交錯、粗細及疏密不一的線條筆觸,是趙氏繪畫和版畫中不時出現的構圖。 ©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石版印刷的一張《無題》(1957)中解構甲骨文的筆觸,是趙無極離開中國後蘊釀抽象畫的記錄。©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強調這次捐贈對香港十分重要:「趙無極與香港的淵源可追溯至1950年代末,當時他應新亞書院(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的成員書院)邀請來港任教,並與本地藝術家及藝文機構交流,開展了他與香港牢固的連繫。M+是扎根香港的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這次捐贈使我們對於這城市底蘊的敘事更形豐富。」

他的書法底蘊則在《無題》(飛塵法蝕刻版畫)(1960)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趙無極,攝影:鄭樂天及梁譽聰,M+,香港

有深厚全球連繫的文化遺產

香港藝術館擁有「留法三劍俠」之一的吳冠中作品,可謂數一數二;同時也有八件趙無極作品。全球博物館對趙無極作品的需求當然趨之若鶩,問馬唯中趙善美何以選M+作為捐贈對象?她表示:「如果我是她(趙善美),我會想捐贈作品是某館的唯一,而不是添加。M+有給她一種新式博物館的願景,讓她覺得有吸引力和信心。」 她續指,M+重開後,訪客可在南展廳的「個體.源流.表現」展覽中欣賞這次捐贈中的三幅版畫作品。

陳美琴與趙無極於呂燦銘(呂壽琨之父)畫室(拍攝於1958年;資料來源:呂壽琨檔案,M+)

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指出趙無極作為海外華裔藝術家的重要意義:「趙無極無疑是海外華裔藝術家中,少數能跨越文化界限並在不同脈絡及敘事中深獲認同的藝術家。海外華裔藝術家的作品是最能代表二十及二十一世紀跨國界處境的事物,並淋漓盡致地體現由此而發展出的視覺文化,更充分說明M+藏品系列所具備的國際視野。這次捐贈充實了M+的水墨館藏──這是當代藝術機構中首創的領域,展現這種本地及亞洲獨有、卻又具有深厚全球連繫的文化遺產。」

左起:趙善美、趙無極及陳美琴(圖片由趙善美女士提供)

值得關注的是,在M+工作了八年半的馬唯中於完成這捐贈後將離任,跳槽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單「大刁」算是其壓軸的「散水作」。(有關馬唯中離任前專訪,將於明天《文化者》刊登,請密切留意)

採訪、撰文:鄭天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