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屆威尼斯雙年展因疫症押後一年,今日正式開幕。位於 Giardini 展區的多個大國展館,本應是焦點所在,可是走進德國館與西班牙館,卻發現裡面甚麼都沒有。

西班牙館其實是有「展覽」的。藝術家是 Ignasi Aballí,由 Bea Espejo 策展。展覽名為 Correction。Correct 甚麼?展覽指,藝術家在研究面相學 (physiognomy) 時發現西班牙館建築有一「錯誤」﹕它與鄰近的荷蘭館和比利時館並非並排,而是靠向比利時館一邊。由此,Aballí 問﹕如果把西班牙館的位置修正過來會怎樣?

其結果便是,進入西班牙館,觀眾會發現裡面沒有展品,但從門框與角落可見,藝術家其實是另建一道牆,將展館的朝向稍為「修正」 10 度。藝術家聲稱這種「介入」「顛覆」了「空間的記憶」以及西班牙館與「Giardini」以至「整個城市」的「關係」。

具體而言如何「顛覆」就由觀眾自行判斷。不過國際藝術媒體 The Art Newspaper 就將西班牙館封為今年最爛展覽之一,指它「自 high、沉悶、扮嘢」。展覽其實還附有 6 本小書,是藝術家用來「修正」威尼斯一本旅遊指南的「錯誤」。藝術家安排這 6 本小書在威尼斯不同地點派發。不過書中內容是甚麼,觀眾在看過西班牙館後似乎不太關心,本記者也沒遇到那些派書的人。

至於德國館又為甚麼無嘢睇?本展是由藝術家 Maria Eichhorn 操刀。展覽名為 Relocating a structure。顧名思義,藝術家本來希望乾脆將整個館移走,後來(理所當然地)因為價格高昂而沒這樣做。取而代之,她挖開展館地板,讓觀眾看見地基--那是 1900 年代由巴伐利亞王國所建,可視為德國館的「前生」;她也把部份白牆抹去,讓觀眾看見磚塊--那是當年納粹擴建德國館的產物。

藝術家此舉,顯然是為反思德國歷史,尤其是納粹時代。不過觀乎現場反應,似乎觀眾不太買帳。亦有藝評人指作品與超級藝術家 Hans Haake 1993 年在德國館的做法相似。當年他用一個大鎚將展館地板打成碎片。不過 Hans Haake 仍有刻意在場內置放燈光和配上 GERMANIA 的字樣,配合爛地,場館視覺沖擊強烈。而 Maria Eichhorn 則沒這樣做,空即是空。

其實 Maria Eichhorn 「開天窗」已不是第一次。2016 年她在倫敦的 Chisenhale Gallery 曾辦過一個題為 “5 weeks, 25 days, 175 hours” 的展覽,以「檢視當代勞工狀況」。手法是在進行為期一天的研討會後,即讓畫廊人員放有薪假--放足 5 星期。其間畫廊不僅無嘢睇,還會關閉(因為無人返工)。

威尼斯雙年展是各國爭妍鬥麗的比武台。獲邀參展的藝術家一反傳統,拒參加「藝術奧運會」,自是勇氣可嘉,可是這對觀眾而言有何意義,對藝術有何意義,對人類了解自身生存狀態或地球更加美好,又有何意義?那就見仁見智。

撰文、攝影:文化者特約記者 賈雅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