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有人咁演㗎!」談起李小龍的電影時,眾所周知的「龍迷」歐錦棠和資深影評家何思穎不約而同地重複感嘆。近年常有人質疑李小龍的功夫被神化,這次兩位深諳其電影的人坐在一起對談,反稱要「把他從神壇拉下來」,從童星時期的李小龍開始談起,追溯這「一介凡人」如何逐步建立個人風格,將整個時代融於一人之身,以至各地觀眾都為之迷戀。
為了讓觀衆從多角度解構這位一代武打巨星,繼「香港文化博物館 x 香港電影資料館——瞧潮香港60+」電影放映及影後談系列後,香港電影資料館(資料館)再度與香港文化博物館(文化博物館)合作,於7月30日在文化博物館舉行《人海孤鴻》(1960)免費電影放映及座談會,並於兩館的YouTube網上平台直播,與觀衆一起探討神壇下的李小龍。
參觀完文化博物館的「平凡・不平凡-李小龍」展覽後,歐錦棠和何思穎在展廳外的長椅坐下來,就算沒有資料輔助,二人依舊對李小龍電影的細節如數家珍,興致來時模仿其招牌拍手動作,笑談他的幕前魅力與幕後脾性,他們都異口同聲表示:不得不承認,李小龍的電影真的很吸引。李小龍的電影不但是一個時代的見證,還發揮着多元的文化功能,甚至衝破歷史上的文化缺口,是凝聚香港以至非洲、美國等族群的命運共同體。

來到逝世後的第49年,李小龍已逐漸成為具象徵性的文化符號,對於不同年齡層的觀眾而言,李小龍自有與別不同的意義。無獨有偶,談起最初如何接觸李小龍時,歐錦棠和何思穎竟不約而同地從《人海孤鴻》說起,笑稱李小龍在電影中飾演的流氓絕對是「教壞人」,卻又不其然對李小龍破格的演繹印象深刻。「不只李小龍的演技,他完全將該時代融匯於自己的persona(表面形象)之中,說的不只是他的演技。單看《人海孤鴻》,他那種生猛,邊有人咁演㗎!」何思穎笑嘆。

由Super Actor到Super Star 李小龍的表演藝術
作為粵劇名丑李海泉之子,李小龍繼承父親的功架之餘,亦發展出屬於自身的破格演繹。「喂,有冇鏹呀?」在《人海孤鴻》裏,李小龍飾演的流氓阿三,將大量俚語和小動作融入角色中,傳神得經常被人模仿,歐錦棠坦言自己也是其中之一:「李小龍演得太破格,太有自己的風格。後來我問羅蘭姐、周驄叔,他們說很多元素都是由李小龍現場發揮,劇本對白寫不出這樣的東西。」
從電視上觀看彩色版《人海孤鴻》,成為歐錦棠接觸李小龍的第一部電影,對於這位巨星的印象亦由此定下來。「藝術很重視個人風格,李小龍正正做到這一點。他的個人風格很強烈,而且這種個人風格能夠發揮領頭作用,引導其他人進行新的嘗試。」作為演員,歐錦棠無論在事業抑或生活上均深受李小龍啟發。「藝術首先要說的是美感,李小龍走前很多,即使現在回看,他依然毫不落後。另外就是他身型所展現出來的自然魅力,那種美感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何思穎將這種魅力部分歸根於粵劇的功架,指自己談論李小龍時,總喜歡從他的童星電影開始講起。在粵劇後台及片場長大的李小龍,其表情以至表演的方式,實則與粵劇一脈相承,後來再融合詠春、西洋拳和恰恰舞的經驗,令其電影複雜而豐富。由童星發展成打星,李小龍的魅力更顯而易見。何思穎續說:「他懂得如何跟攝影機談戀愛。他常說自己不要當『super star』,要當『super actor』,其實he was a super star!由於他出身演藝家庭,所以他很會跟觀眾或第四面牆打交道,從中接收牆外的訊息,繼而吸收和改變。」

在電影《細路祥》(1950)中,李小龍飾演一個從好變壞,又從壞變好的孤兒,角色跳出「乖小孩」和「壞小孩」的二元對立,性格塑造非常立體。《細路祥》不但是一套富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從哲學角度更體現了西方個人主義和傳統儒家倫理的對立。細路祥一方面崇拜飛刀李,並跟他混在一起而漸漸學壞,另一方面卻仍然將賺到的錢拿給叔叔,可惜叔叔卻因他學壞一事而大為失望,拒絕接受細路祥的金錢,動人的一幕蘊藏着傳統的倫理道德觀。何思穎表示:「透過理解李小龍,可以成為我們理解人類行為時的一個啟發。他是其中一部分,亦是一個象徵。」
衝破西方文化缺口 拳腳背後的東方哲學
李小龍所代表的突破,除了見於電影藝術的層面,亦體現在歷史文化的傳承之上,其電影之所以能在國際中佔一席位,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他重寫了表演藝術的方式。「李小龍身上全然摒棄從前的表演方法。他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的演繹可以連繫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這正是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表現。」何思穎形容,即使是李小龍發明的「截拳道」嘗試將各種武術風格整合歸一,體驗了百家互補的中國傳統文化,令他在破舊立新時更具力量。
半生習武的歐錦棠在旁點頭稱是,他回想李小龍在《精武門》(1972)上映前,曾在訪問中指:「總有一天,一些真正的東方文化能夠被展示出來(Someday, something truly oriental can be shown)」,可見李小龍一直特意透過電影將東方文化帶至荷里活,以此打破外國人對東方文化的既定印象。「這種文化並非屬於李小龍自己,而是老莊思想中的哲理,他將之簡化,並透過電影故事說出來。在《龍爭虎鬥》(1973)中,他跟喬宏叔的對戲、跟董瑋的對談,全都包含了中國哲學。我覺得這不一定是第一部,但的確是最重要的一部電影,將中國自古以來影響我們民族與生活文化的哲理,首次經過電影讓西方知道,這正是他最偉大的地方。」

由電影哲學進一步推而廣之,李小龍在歷史上更衝破了一個文化的缺口,喚起世界各地被西方欺壓的共鳴。時值七十年代,李小龍在西方權威之下發展出另類的可能,使電影與整個時代的趨勢平行發展,以至「香港的陳真,能夠感動非洲的人」。同時,李小龍更以功夫藝術消除種族的界線:「一打中國功夫,種族歧視便不再存在,就是這個缺口被打破了。」歐錦棠補充道。「不管誰來學中國功夫都一樣。在當時種族衝突如此嚴重的地域之中,首次出現了一種融和,這個現象就是由李小龍帶起的。」
「Tom Cruise也可以駕F-18,為何神化李小龍?」
李小龍於現今社會和電影中依然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但一代巨星如他,歸根結底亦不過是凡人。「他怎會沒有失敗?他也是一個凡人。他承認自己的失敗,然後克服、跨越它,由此為其他人帶來啟發,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在自家Youtube Channel「乜乜棠水舖」中,歐錦棠屢以影片追溯李小龍的過去,以歐錦棠的說法,就是為了制止李小龍被神化:
「近來我常從網絡世界觀察大眾如何看待李小龍,發現他們主要分為三大類別:第一種人覺得,你們太神化李小龍了,現在Tom Cruise也可以駕駛F-18,李小龍有甚麼了不起?第二種人則相反,他們沉浸於李小龍電影多年,堅信李小龍的地位,認為他雖然不是神,卻有遠超於普通人的力量;第三種則是中間派,自覺在摸索,尤其新一代對李小龍並不熟識,只能從網絡世界找到相關的資訊,然而當中的資料有真有假。」

何思穎對於李小龍被神化的現象深表同意,卻視之為人類本有的渴求:「人們往往為認識的人物賦加某些價值,從而回頭啟發和帶領自身,因此在人類歷史上,我們不斷製造出新的神。有趣的是,在李小龍身上,我們親眼目睹這個由人轉化為神的過程。」歐錦棠聽罷,坦言自身目前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將李小龍從神壇拉下來,並還原為一個有七情六慾、既面對成功也會面對失敗的凡人:「從側面看李小龍奮鬥的過程,這一點比其電影更實在,因為電影始終是虛構,而那些經歷卻是真的。」

越洋過海的電影命運 由《人海孤鴻》看香港變化
七月底,資料館的「光影愛漫遊」系列將帶同李小龍赴美前的代表作《人海孤鴻》(1960)到香港文化博物館放映,歐錦棠、何思穎聯同影評人舒琪應邀舉行映後座談會,對談1959年以前的李小龍。《人海孤鴻》除了對兩位講者來說別具意義之外,亦在香港歷史的記錄上發揮着一個重要的功用,例如以彩色鏡頭捕捉五十年代末的香港街景,以及透過吳楚帆、白燕等人的演繹探討香港的變化。
「我認為每套電影都有它的命運。」資料館一級助理館長陳彩玉形容,《人海孤鴻》對資料館而言是一部意義很大的電影。遠在資料館尚在籌備的階段,資料館同事遠赴英國取經,碰巧遇及蘭克沖印公司欲處理一批早期的中文電影菲林,便找其檢查,方發現當中有許多珍貴的電影底片,包括《人海孤鴻》,資料館同事隨即安排運送回港。原來早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片商若要沖印彩色菲林,大部分都需運送到英國,沖印完成後只取拷貝回港放映,原底片則繼續留在英國的沖印公司,在不經意之下,那批滄海遺珠便落入資料館之手。

右:香港電影資料館一級助理館長陳彩玉
電影以伊士曼七彩攝製,屬於當時香港電影中罕有的嘗試,陳彩玉讚揚電影對燈光的處理。由於《人海孤鴻》對資料館別具意義,她坦言,要是只能在放映會中選播一套電影,她必然會選擇《人海孤鴻》。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藏品/服務)劉綺芳同樣肯定《人海孤鴻》的歷史意義,認為當電影配合展覽藏品一起欣賞時,能夠還原李小龍的真實面貌,同時反映當時香港的社會實況。
撰文:鄭思珩
攝影:Kurt Lee
「光影愛漫遊:平凡・不平凡—李小龍」《人海孤鴻》(1960)電影放映會 X 「1959年之前的李小龍」座談會
日期:2022年7月30日(六)
時間:下午12時至2時(電影放映)
下午2時25分至4時(座談會)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一樓劇院
嘉賓講者:歐錦棠、舒琪、何思穎
參加方法:門票將於活動開始前45分鐘即上午11時15分,在劇院門外免費派發。名額有限,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座談會直播平台:香港文化博物館YouTube頻道及香港電影資料館YouTube頻道(直播約於下午2時25分開始)
備註:確實現場名額將視乎屆時的社交距離措施而定
電影放映會和座談會均免費入場,位置有限,先到先得。參與座談會的觀眾,有機會獲贈「平凡・不平凡—李小龍」精美紀念品,數量有限,派完即止。
詳情:
香港文化博物館https://www.heritagemuseum.gov.hk/zh_TW/web/hm/eventsactivities/programmes/brucelee22.html
香港電影資料館
https://www.filmarchive.gov.hk/zh_TW/web/hkfa/pe-event-2022-hkhmhk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