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 tik fo, shat ka iu ki to ngan ni?(呢啲貨,實價要幾多銀呢?)」踏進「廣州購物誌」展覽,「商店街」兩旁的商販人物正爭相推銷瓷器、銀器、肖像畫等商品。時空赫然回到1840年代,而你是越洋赴華的外國商人,手執一份行家分享的購物筆記。
如此一條構思自18、19世紀廣州十三行的商店街,近日成為香港藝術館內的打卡熱點。穿過「商店街」,眼前的展廳像夜幕般充滿氣氛,光線聚焦在當時暢銷歐美市場的外銷藝術珍品,分外耀眼。歷史繪畫常見別具西式建築特色的商館,正好體現了十三行的貿易風貌——在1842年五口通商之前,廣州作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是東西文化的交匯處。商館區內店鋪林立,陳列著各式各樣的本土工藝品,廣州因而成為了洋商的購物天堂,甚至享有「東方倫敦」的美譽。
展覽模擬旅粵洋人的角度,以十三行的三條主要購物街道為背景:新荳欄街、靖遠街和同文街,濃縮購物街的各式商店在展覽空間之中,牆上錯落有致的掛畫參照了商業畫室的佈局,讓觀眾感受昔日的貿易文化。策展團隊利用二維碼,以及特別邀請了本地動畫師崔氏兄弟設計互動商店街,透過動畫為觀眾介紹不同的外銷藝術珍品和十三行的故事。
洋人眼中的中國風情 外銷藏品融合中西藝術之美
對於當時到訪中國的洋人來說,這裏的人物與市井風貌是廣州獨有的景色,流動小販常現於外銷畫作之中,帶出一種粵式「Where’s Wally」的情景——抬着擔挑與櫈子的剃髮匠、賣藝人、補瓷匠、賣貨郎等,他們隱藏在熙來攘往的人群間,多得畫師把他們的形像逐一記錄,觀眾從中一窺貿易時代背景下的民生情景。

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外銷藝術)林向盛形容,旅粵洋人最初對中國的茶葉與絲織品最感興趣,但隨着中西交流日漸頻繁,他們也開始欣賞其他本地出產的工藝品:「除了保留中國的工藝特色之外,這些商品也可以根據西方人的口味,或因應洋商自身的品味進行一些客製化設計,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很新奇的事情。」在云云工藝之中,原本由西方傳入的「琺瑯畫」,在中國工匠的筆下演變,逐漸應用到日常生活的器物上,以迎合西方人的喜好,同時亦保留了具中國風情的圖像作裝飾,形成了一種體現中西文化交匯的紀念品。
多件展品融合中西藝術風格,包括一把廣州製的陽傘,結合了西方油畫的藝術風格和廣匠的刺繡工藝,交織出充滿中國民間特色的花鳥圖案。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鄭煥棠直言這是他最喜歡的展品:「它並非用以遮風擋雨,而是作為歐洲女士們的衣著配飾,傘上佈滿精細的刺繡裝飾,驟眼看或會以為很重,其實不然;另外,這把陽傘與一般雨傘有別的地方,是其傘骨支架並沒有露出,設計美觀,做工優異。」

鄭煥棠亦特別提到一把匠心獨運的摺扇,該摺扇之上繪有三幅圖像,分別代表不同港口:廣州、澳門及香港。當時香港開埠不久,扇上繪有港島沿岸的樓房,可見五口通商後,三地有着緊密的關係。這把摺扇為雙面設計,另一面繪有清裝人物的生活場景,人的臉部以薄片貼製,做工精細之餘極富立體感。


林向盛提到外銷畫展區參考了當時開設於商店街的畫室,作品分兩行並置,亂中有序,聯想畫店掛滿一整牆商品供洋人選購。其中關聯昌的畫冊封套更首次以雙面展出,此封套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記載了關聯昌的名字及其畫室的地址。「這是很重要的歷史資料,因為外銷畫家的身份往往難以辨認,他們的畫風相近,而且甚少會在畫上簽名。」林向盛介紹道。關聯昌還有另一個別名——「庭呱」,「呱」的發音與「官」相近,常被當時畫家用以自稱,或方便不懂中文的外國人辨認。

走進商店街 店主變講故佬
在「一口通商」的政策下,廣州商館區的洋人需遵守清政府定立的多項規章,例如不能學習外語,只能透過通事進行翻譯。及至十九世紀,隨着越來越多洋商來到廣州,本地人開始自學簡單英語,方便與洋商溝通,促成「廣東英語」的誕生:「Mo yan oi.(無人愛。)」 、「Ko tik fo I ka tsung m tung hang.(個啲貨而家總唔通行。)」這些由本地人自創的英語沒有句法邏輯可言,其特別之處在於會用到中文字來幫助發音。林向盛笑言:「在現在的文化語境之下,當我們看到這種廣東英語時,也不太能夠理解那些語句,但有趣的是,那時的人能以此進行溝通,這或是當時文化背景之下一種奇特的溝通方法。」

除了互動商店街,展覽亦特設同樣由崔氏兄弟創作的互動商店,透過四段有趣的動畫介紹精選的外銷商品,觀眾可伸手置於互動展品之上,動畫中的店主即搖身一變成講故佬,分享商品背後的故事。



「廣州購物誌──18至19世紀外銷藝術」
展期:即日起至2022年12月7日(第一期)
地點:香港藝術館3樓外銷藝術廳
撰文:鄭思珩
攝影:余靖、鄭思珩
剪接:余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