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世界紛呈,資訊蜂擁不絕,令尋求內心的寂靜變得異常困難。近年學習訓練「靜觀」變得普及,聽來似乎玄妙,其實就是專注當下一刻,覺察自身的觸感與思緒,平靜地接納所有經驗。有人能在走路、乘車或洗澡的過程裏靜觀,然而心靈空間的建構,有時也仗賴外在環境的牽領。
香港的公共空間大多與消費相連,缺乏能舒適久坐的公園,日常裏我們來往家與辦公室,獨處沉思的空間因而極為稀罕。裝置藝術家王志勇由此想到,要在密集的城市空間裏自製綠洲,透過聲音、光影與觸感,讓人感覺置身於花園,在短短45分鐘裏將思緒清空,以自然的詩意淘洗內心。

「每當人有觸覺上的體驗時,會更容易活在當下,如此便容易在這樣的環境和空間裏思考。」王志勇回想,在過去的創作中,曾有觀眾流淚感謝他的裝置創造了特別空間,讓觀眾能梳理自己情緒。如此的反饋,推動他其後隻身到瑞士,研究藝術、科學與沉思空間的關係,思考藝術能否成為協助舒緩壓力的工具。
名為《幻夕記》的裝置,是王志勇同一系列創作中的第三個作品,醞釀六年,主題落於「釋懷」。王志勇將釋懷與夕陽連繫起來,在幻變裏捕捉瞬間的意義,然而當初他帶着這樣的創作意念出發異國深造時,卻與釋懷的狀態毫不沾邊,而是面臨着生活中一個巨大的精神衝擊……

沉浸式感官體驗 以大自然元素作「vocabulary」
由2013年左右開始接觸靜觀,王志勇追溯,那時知道靜觀是甚麼的人並不多,到近年靜觀漸趨普及,大眾可以透過學習及訓練靜觀理解自身的情緒和生活節奏,從而改善生活。繼承前作《一花一天堂》和《一沙一世界》,這次的作品依然強調感官體驗,並圍繞沉思空間,將藝術家近年的一些新見解和研究結果化為光影與聲音。
對於作品的創作意念,王志勇從人的傳統感知開始追溯:「縱觀人類歷史,當人尋求空間靜思時,總會存有某些特定的元素,例如他們會找尋山洞的自然環境,好讓自己處於封閉狀態。有人便提出,人之所以能在封閉式的自然環境中緩解壓力,是因為那種感覺就如胚胎置身於母體之中,感受到母性所帶來的安全感。」在《幻夕記》中,觀眾將面向巨型的弧形裝置設計,感受療癒的聲音和光影顏色變化,從而沉浸於藝術家所營造的意境。


「大自然的韻律是我創作的vocabulary。一如詩和音樂創作,它不是為了令你理解而寫,而是希望帶動一種意境,藉以喚起觀者的感覺,這就是藝術的其中一個目的。」夕陽、石頭、鳥聲、可分解的沙粒——種種自然的元素被置於裝置之中,令虛無飄渺的意念瞬間有了一個實在的載體,化為觸感與認知,從而更容易被觀眾捕捉。
王志勇每一次的創作,圍繞着這些元素不斷循環,卻在意念之上有着細微的分別。「我每次創作,不論是裝置空間,還是當中的聲音、光影、觸感,都猶如一首視覺觸感上的詩,只是它沒有文字,而是由觀眾走進空間,感受不同的象徵符號如何在當中連結起來。」他隨後笑道,當觀眾進入這個空間時,會有一種如墮愛河般的感覺。
由夕陽到釋懷 創作源於生活變故
夕陽短暫、幻變、捉不緊,但觀賞一刻的感受可以很澎湃,甚至將觀眾徹底改變。在王志勇眼中,這些感覺與「釋懷」很相似,由此把作品名為《幻夕記》。「從哲學的角度看,夕陽只是一個由人賦予的概念,因為夕陽其實從沒發生,太陽與地球始終都在那裏。只是在某個時間、地點,通過我們的眼睛,才出現了夕陽的景象。要是你站在世界的另一端,太陽的位置不同,夕陽便不會發生。」

夕陽的意義由人賦予,對於不同人來說,亦會在觀看時衍生出不同的感覺,有人視之為浪漫,有人將之與末日連繫,一如「夕陽工業」這詞。王志勇將夕陽與釋懷連繫,除了它們帶來的感受相似,亦因他當初為創作出發前往歐洲前,剛好經歷了生活中的一個突變:
「我從小在姑媽和姑丈家裏長大,就在我出發去歐洲之前的兩個月,姑丈被診斷患上肺癌。我原本說推遲出發的日期,但是他說:『你去吧,你是年青人,還有時間,而我已經沒有時間了。』我回應說,我去歐洲修讀藝術罷了,推遲一點並不要緊,只是讀一個學位、做藝術研究,不是甚麼重要的事情。然後他說了一句話,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如果你覺得不重要,就嘗試令這件事情變得重要吧。』」
「這是他說的最後一句話,隔天他就因痛楚而失去言語能力,不足一個月後便去世了。」王志勇說罷一頓。「我去歐洲的時候,背負着這個巨大的精神衝擊,但亦成了我一個很大的創作動力。原本我只想着去做研究、做藝術創作,但當這變成一個重任,更令我抱着一個別把時間浪費的心態,思考如何令那一趟研究之旅發揮其影響力。」
那次前往歐洲數年,王志勇為自己設下目標:完成文化研究學位、促進外國與香港的跨學科與跨院校合作,並且在歐洲創作一個大型的藝術裝置,這些目標後來都一一實現了,然而如今的他回想時卻嘆喟:「當目標達成的時候,感覺就是那麼平淡;思緒就像流水一樣,捉不住,但是帶着仍然可以不斷前進的動力!」

邀請兩編舞家即興演出 刺激跨媒介對話
在歐洲進行研究時,王志勇一直致力推動跨學科的研究,帶着裝置藝術家的身份,與外國院校的科學家合作,為彼此的專業範疇都帶來了新的提問。回港後所創作的裝置,便成了王志勇對研究內容的回應,主題圍繞沉思空間,每年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它與靜觀、心理健康、藝術的關係。「這就是藝術創作最有趣的地方,透過合作、與不同人交流,你再以創作進行回應,表達屬於你的看法,同時衍生新的創作,推動你不斷對自身的意念進行修改。」

由《一花一天堂》到《幻夕記》,一系列的靜觀裝置是王志勇對自身研究課題的年度回應。來到《幻夕記》,他更邀請了編舞家梁儉豐和曾景輝,以肢體動作為裝置添上另一層解讀。在部分場次中,兩位編舞家會視乎現場觀眾與氛圍,將預先思考、深化和編定的動作化為即興的藝術回饋。王志勇形容這種跨界別的交流,打破了傳統的合作模式,不由舞者而是由裝置出發,將表演化成裝置的一部分,刺激觀眾從不同的角度觀看、聆聽或感受作品,同時亦刺激跨媒介之間的對話。

《幻夕記》
日期:8月26至28日(五至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詳情:https://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tc/multi_arts/programs_1321.html#tab_1_0
撰文:鄭思珩
攝影:余靖(部分照片由受訪者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